让“土味课堂”育出“亿元产业”——记天柱县农业农村局果蔬技术指导站站长吴传明
时间:2025-05-01 21:17:43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在黔东南的层峦叠嶂间,有这样一位“土地诗人”:他的胶鞋沾满泥土,笔记本写满农事密码,手机里存着上千农户的号码;他既是田间地头的“活地图”,也是产业升级的“探路者”,更是农民心中的“定心丸”。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柱县农业农村局果蔬技术指导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吴传明——一位用34年光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丰收刻进乡亲笑颜里的“泥腿子教授”。

图片


泥土为纸,脚步作笔:他是行走的“田间教科书”

  “老钟,这株茄子侧枝得打掉,养分才能集中到主枝上。”四月的天柱县凤城大坝,吴传明半跪在湿润的田埂上,指尖轻捻叶片,为村民钟生示范修剪技巧。

图片
吴传明(右)在该县凤城大坝蔬菜种植基地讲解茄子管护技术要点(王岩弟 摄)。

  这样的场景,天柱县17个乡镇、110多个村寨的乡亲们再熟悉不过。从1991年踏入农技岗位起,吴传明便把办公室“搬”到了果园、菜地和大棚里。他独创的“三随”教学法——随时讲、随地教、随人变,让技术培训从“照本宣科”变为“田间实操”。

  在石洞镇朝天椒示范基地,他蹲在垄沟边,边示范移栽边喊话:“株距50厘米,单垄双行错窝栽,一亩2500株,记牢喽!”村民们围成一圈,有人掏出手机录像,有人跟着比划动作,笑声与讨论声在田埂间回荡。

  “吴站长的课,泥土味十足!”渡马镇湾场辣椒育苗基地负责人陈新贵说,乡亲们从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吴传明和团队均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图片
吴传明(右)在渡马镇辣椒育苗基地,讲解辣椒苗移栽技术要点(王岩弟 摄)。


科技破局,产业突围:他是山乡巨变的“点火人”

  在白市镇双河村的山坡上,一串串青葡萄如翡翠珠链垂挂枝头。这片曾濒临绝迹的野生刺葡萄园,如今已成为乡亲的“聚宝盆”。谁能想到,这葡萄园曾是吴传明倾注心血的“科研战场”。

  “这些野生种质资源,是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芯片’!”在一次资源普查中,吴传明敏锐观察发现,当地野生刺葡萄资源因自然环境变迁与品种退化濒临灭绝。于是他主动联系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组建起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双河村的山地,开启野生刺葡萄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艰辛征程。

  面对枝条扦插生根难、病虫害频发等难题,他带领团队“土洋结合”:采用高位嫁接快速结果技术,同时引入电热催根育苗法,通过精确调控温度、湿度等参数,解决枝条直接扦插生根难的问题,有效保护了天柱县山地刺葡萄野生种植资源。

  在科技赋能的路上,他敢闯敢试。主持完成了贵州省2022年经济作物产业“羊肚菌大田轮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榜单揭榜工作。建立3个“水稻—羊肚菌”轮作示范点,亩增产达到47.19%,远超10.5%的目标任务。2023-2024年连续开展试验示范,推动天柱羊肚菌产业从无到有,建成2家菌种厂,年菌种产能九千亩,种植面积五千亩,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天柱县羊肚菌产业进入全省前列。

图片

吴传明(左)在该县凤城大坝蔬菜种植基地讲解黄瓜管护技术要点(王岩弟 摄)。


初心如磐,丰碑无言:他是乡村振兴路上的“追光者”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当年的“小吴”已成为乡亲们口中的“老吴”。辛勤耕耘终获肯定,吴传明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但比起奖章,他更珍视乡亲们的一句话:“吴站长的脚印,就是我们的致富路。”

图片
吴传明在渡马镇桥坪村讲解果树种植技术要点(王岩弟 摄)。

  在天柱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跟着吴站长干,错不了!”这背后,是34年如一日的坚守,是110个村寨产业兴旺的足迹,是上万农民的信任。吴传明用双脚丈量土地,用科技赋能产业,用深情守护乡亲,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农技人的使命担当。正如他常说的:“我不过是大地的学生,农民的徒弟,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块铺路石。”而正是这无数块“铺路石”,托举起这片热土的乡村振兴梦。(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1. 上一篇:从“打工青年”到“全国劳模”——记镇远县黔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乃红
  2. 下一篇:扎根苗岭 当好乡亲们心中的“主心骨”——记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杨金华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