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镇远县黔康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乃红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位十余年如一日将林下天麻种成“黄金产业”的“80后”企业家,以科技创新为犁铧、以责任担当为沃土,在黔东南大地上书写了一部乡村振兴的“奋斗教科书”。
从打工青年到“天麻王子”
暮春的羊场镇,林间雾气氤氲。在黔康源公司的天麻种植基地里,赵婷丽正麻利地清理着菌棒上的落叶。“每月2800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笑容里透着满足。此刻的公司财务室,万金提高嗓门报着账目:“钟心菊1620元、罗水祥765元……”几十名村民排队领取劳务费,这是大山里最动听的“致富协奏曲”。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带领乡亲们吃上“产业饭”的领路人,曾因交不起大学学费被迫辍学。当年,20岁的许乃红揣着全家积蓄在苏州创办纺织厂。“最困难时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但我始终相信,家乡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他决定卖掉苏州那边已看不到多少希望的纺织厂,带着父母、兄弟及一家人积攒了好几年准备翻修新房的资金,回到家乡羊场镇在羊场镇开启二次创业--种天麻、卖天麻。
科技创新激活林下经济
“传统天麻种植就像开盲盒,产量全凭运气。”许乃红随手掰开一株菌棒,露出密布的菌丝:“我们研发的天麻菌种,产量比较稳,收益不错,所以乡亲们也非常支持。”如今,企业走出了一条“电子商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村产业革命新路子,在当地建起天麻产销链,销售多达50多个农特品种。
在许乃红的带领下,今年在该县羊场、大地等乡镇种植天麻2.43万亩,采取林下仿野生高品质天麻种植方式,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利益链接方式辐射带动镇远12个乡镇贫困户362户1041人发展天麻种植产业,种植户年均收入达2.8万元。每年有季节性务工达到2万余人次,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产业饭”。
天麻“闯餐桌”的产业蝶变
“去年天麻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后,蹲守公司的客商们多了不少药膳餐饮老板。”许乃红说,现在药厂采购员与中药材市场经销商经常在基地等天麻、“抢天麻”。随着天麻“药食同源”身份获官方认证,这个昔日主打药材市场的“土疙瘩”正加速“破圈”。
“做生意,做的是人品,靠的是责任!”这是许乃红常挂在嘴边的话,这种责任,既包括对产品优化创新的责任,也包括对种植户收成利益保护的责任。目前,他的天麻产业覆盖到黔东南黎平、施秉、雷山以及铜仁、毕节、黔南等地,种植规模近10万亩。
“全国劳模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许乃红目光更坚毅。他表示,将以“向高处攀的勇气、朝难点攻的姿态、往实处干的劲头”,带领团队继续深耕天麻产业,把“小特产”锻造成“大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