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丹寨县金泉街道金泉社区,汉族、苗族、水族、彝族居民共跳芦笙舞,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打闹,老年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这个安置了1468户6484名居民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正以“五维互嵌”创新治理模式,破解多民族群众融入难题,勾勒出民族共融的生动画卷。
金泉社区居民来自全县6个乡镇100余个村,多民族聚居曾让社区治理面临挑战。如今,社区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实现空间深度互嵌。丹寨县妇幼保健院、利民医院守护健康,县第二幼儿园、金钟一小、第二中学解决就学难题,与金钟经济开发区联动提供就业岗位,“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生活需求一站式满足。“孩子步行10分钟就能到金钟一小上学,我在开发区工厂上班,丈夫开小餐馆,生活太方便了!”苗族居民李小英的话,道出了不少搬迁群众的心声。社区还设立便民服务大厅,推出“延时服务”“点单服务”,引入数字管理平台保障安全,40余家商业服务网点构建起“一站式”生活服务圈,全龄段民生保障让各族群众安心扎根。
文化交融让民族情谊更浓厚。社区建设民族特色帮扶车间,组建芦笙队、山歌队等文化队伍,发展刺绣、蜡染等手工艺协会,“工坊+农户”模式带动43人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800元。春节、苗年等节日里,“金泉好声音”“欢庆元宵”等活动接连举办,吸引3000余人次参与,其中“欢庆元宵”活动两度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不同民族的邻居一起跳芦笙舞、吃元宵,就像一家人!”参与活动的居民笑着说。社区还评选“文明家庭”32户,开展人居环境“扛旗争星”评比,用汉苗双语、苗歌传唱宣传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就业帮扶为共融发展注入动力。社区开展厨师、电工等“订单式”技能培训,与省内外企业合作建立“用工需求池”,今年已输送586人外出务工。苗族小伙小杨参加叉车培训后,在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月薪达6000多元。同时,社区依托“微车间”、农业产业项目、公益性岗位,帮助150余人就近就业。“既能照顾孩子,每月还能收入1500元左右。” 彝族居民黄大姐在箱包制作“微车间”工作,对现在的幸福生活很满意。“三级联动”就业服务机制与“红橙黄绿”预警系统,让社区有劳动力家庭就业率达95.69%,实现“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如今的金泉社区,各族群众在空间、治理、文化、经济、服务上深度互嵌,正以蓬勃生机书写着民族共融发展的新篇章,成为丹寨县创新治理推进易搬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丹寨县以“五维互嵌”为创新治理核心,成功破解搬迁群众融入城市难题,走出一条多民族共融发展的特色之路。(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韦启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