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特色养殖多点突破 托起乡村振兴 “致富梦”
时间:2025-10-12 16:16:03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金秋十月,黔东南州的养殖基地里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羽翼渐丰的禽群待出栏,智慧养殖场地加速建设迎投产,鲜活水产整装待发启出口,一幅产业兴旺的图景在黔东南大地铺展。

  走进锦屏县敦寨镇大冲养殖基地,连片鹅舍整齐排列,桂柳大白鹅在围栏内踱步觅食。“以前自己养鹅,最怕苗差、病多、销路没保障,现在公司‘五统一’兜底,我们只管把鹅喂好。”铜鼓镇铜坡村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佐贤指着存栏的6000羽鹅介绍,这批鹅苗下月即将出栏,存活率比传统养殖提升近三成。
  为破解鹅产业发展瓶颈,锦屏县精准引进行业龙头桂柳集团,创新推出“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回收”协作机制,目前全县18个养殖主体已与企业合作,预计年养殖量达57万羽、出栏量51.3万羽。

  良好的营商环境还吸引8户外来养殖户入驻,累计投苗55.65万羽。“棚子自己租,公司出苗、供料还包销售,鹅苗存活率能到99%,在这养殖特别省心。”有十多年合作经验的广西养殖户林发茂说。产业发展更暖了特殊群体的心,新化乡养鹅家庭农场里,无法从事重体力活的欧邦水每月能挣3000元:“离家近能顾家,日子踏实多了。”

  三穗县长吉镇机寨村的20万羽蛋鸭高标准示范项目工地同样繁忙,1、2、3号标准化鸭舍与蛋库主体已完工,工人正调试自动化设备,冲刺10月底全面竣工。“项目5月12日开工,现在鸭舍和蛋库都已完工,按期交付没问题。”贵州瑞达顺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刚说。作为三穗鸭产业升级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32.77亩,规划年存栏蛋鸭20万羽,首批存栏6.7万羽,建成后年产鸭蛋4600万枚、年收入预计3200万元。

  3号鸭舍内,自动通风、清粪、喂料设备已就位,“这栋舍能养6.7万羽,10月10日左右就能调试设备。”青岛鑫光正牧业有限公司施工员程振平介绍。

  依托“中国三穗鸭之乡”品牌,当地已培育科技型企业3家、获专利50余项,此次智慧项目落地,标志着三穗蛋鸭从传统散养迈入智能化时代。“项目将形成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为全州鸭产业树标杆。”贵州新合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汉显说。

  施秉县城关镇伍旗村的鲟鱼养殖基地里,标准化养殖池波光粼粼,工人正巡检水质,15吨西伯利亚鲟鱼即将启运出口越南。“这批货值约45万元,是黔东南首单鲟鱼出口!”施秉恒泉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难掩激动。
  2022年落户的该企业,依托施秉优质冷水资源,年养殖能力达1500吨,为推动鲟鱼产业从“养得好”向“卖得好、卖得远”转型,施秉县专门成立专项服务小组,梳理出用地审批、水电接入、环保评估等30余项关键节点清单,逐一攻克企业发展难题。如今企业在手出口订单300吨、货值900万元,更通过“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利润分红”模式,带动周边50余名群众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从本地鱼塘到海外餐桌,好政策让黔东南鲟鱼有了‘走出去’的底气。”企业负责人说。

  作为生态富集的民族地区,黔东南州立足优势,靠模式创新破产业难题,用科技赋能提养殖效益,让特色养殖成为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截至今年5月,全州已培育鸭鹅类经营主体47家,建成现代化屠宰场4个,年屠宰加工能力4850万羽,“三穗鸭·山里鸭”等品牌注册核心商标70余件。这些产业既守好生态底线,又鼓起群众腰包,更打响“黔东南产”名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聂蕾

  1. 上一篇:从乡间美食迈向百亿产业
  2. 下一篇:乘风破浪向“新”行——黔东南州多措并举构建工业发展新生态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