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意渐浓,苗岭山麓流金叠翠。
10月9日,记者走进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空气中弥漫着酸香四溢的独特气息。工人们正忙碌地将新收购的辣椒、西红柿等送到生产线,与此同时,包装好的“酸食”产品即将从这里启程,销往全国,售向国外。
“根据客户订单,公司平均每天出货8000余件,有70吨左右。”玉梦集团副总经理史勋祝介绍说。
贵州玉梦食品是一家专注于“凯里酸汤”研发、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旗下拥有三大生产基地、26条生产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和生产加工基地,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多项殊荣。
“2024年,我们企业收购存储酸食原料8万吨,产品涵盖酸汤调味料、方便食品、风味饮料和鲜湿米粉等四大系列120余个品种。2025年年底,预计总产能达10万吨。”史勋祝介绍说,玉梦产品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同时已出口美国、西班牙、越南、泰国等国家。
系统化的标准体系建设是酸汤走向世界的基础。
作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玉梦集团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用于创新研发,与贵州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累计获得酸汤“二次酿造”等知识产权60余项,主导或参与起草“酸汤”类地方标准、团体标准14项。
一组组数据涌动产业发展蓬勃活力。
2024年,玉梦集团实现总产值4.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71亿元;收购辣椒1.24万吨、西红柿1.03万吨。直接或间接带动近5万农民种植增收。
“订单农业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我们只管种好地。”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党支部书记龙全成算起了增收账:今年村里种植的100多亩辣椒由玉梦集团保底收购,收入20多万元,带动了100余户村民增收。
近年来,玉梦集团在“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下,每年结合实际情况,向不同乡镇和单位捐赠辣椒苗,签订辣椒保底收购协议,解决种植户辣椒销售后顾之忧。
酸汤产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一头连接广阔的市场。上游可以带动农民种植辣椒、西红柿增收,下游可以带动创业,已成为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凯里酸汤”是黔东南、贵州美食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苗乡侗寨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9%左右,这里天蓝水清,树木花草生机盎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5℃-19℃,青山绿水间,藏着酸汤的“生态基因”。
酸汤以本地辣椒、西红柿等为食材,天然发酵而成。从乡间灶台到世界餐桌,从生态优势到经济价值,黔东南的酸汤产业正以绿色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今年以来,全州酸汤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种植端基础夯实:全州已种植酸汤原辅料47.2万亩,其中辣椒种植37.3万亩、番茄6.04万亩、生姜3.86万亩,原料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州内原料供应比例提升,原料端预计产值15.72亿元。
加工端产能提速:通过技改扩能、招商引资等措施,截至9月,与2024年相比,全州酸汤生产企业从31户增加到49户,各类酸汤制品生产及包装线从77条增加到98条,年产能从16万吨增加到24万吨,生产加工端预计总产值4.3亿元,为推动酸汤产业“裂变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市场端拓展有力:州内新增培育限上餐饮市场主体6户,州外新增酸汤餐饮门店200余家。“凯里酸汤”销售端市场规模预计32亿元。以“凯里酸汤”为基础的餐饮企业蓬勃发展,约1600多家酸汤餐饮店遍布全国62个城市。1—9月份,酸汤产业预计实现产值52.02亿元。
产业链的延伸更催生了新业态。
在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的“酸汤主题小院”,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
“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小院就可以对外开放了。”龙全成说,“到时候,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酸汤美食,而且能体验从采摘原料到制作酸汤的全过程。”
今年5月,总投资约3.5亿元的黔东南州首个集生产研发、非遗传承、农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酸汤产业基地启动建设。
曾经,酸汤还只是乡间灶台上的“私房菜”,如今却已成为撬动百亿产业的“金钥匙”。
2024年黔东南州酸汤产业总产值达25.37亿元,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区市62个城市,2025年将实现80亿元目标,凯里酸汤产业正朝着百亿产业加快迈进。
政府的有力推动是产业崛起的关键。今年我州先后印发《黔东南州2025年酸汤产业发展工作要点》《2025年凯里酸汤产业标准化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任务,打造以凯里为核心,麻江、台江为两翼,雷山、丹寨、剑河、镇远等县为多点的全国主要的酸汤原产地和主产区,构建集现代农业、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凯里酸汤”产业新集群。
未来,黔东南酸汤产业将继续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让千年苗家美食真正香飘世界,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受益。(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玉婷 魏丽萍 曹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