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黔东南展新卷—— 我州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综述
时间:2022-09-22 10:57:04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黔东南文明网    

  金秋九月,行走在黔东南的阡陌山野,蓝天白云下的古村落与原始森林,村民们在金灿灿的梯田里忙着收割稻谷,游客们有的在清澈的溪流中游玩、有的在田园里观光摄影……人与自然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这就是今天的黔东南,美得张扬,活力四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牢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理念。经过多年努力,黔东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跨越式提升。一组组数字、一个个表扬和通报,最能反映黔东南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水环境质量同比大幅提高21.8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全州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二,稳居全省第一,创历史新高;2022年7月6日,在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的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23个案例中,黔东南州水环境治理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典型经验被列入;2022年8月29日,黔东南州被省政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通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抢抓贵州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2009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决定“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之后,我州于2014年提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2014-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黔东南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黔东南州排污权有偿使用实施办法》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出台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系列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这些文件制度既是黔东南州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规范和有力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实现跨越提升。持续开展三板溪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拆除辖区网箱养殖,还清水江一泓碧水。深入抓好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黄平县落裙坡片区麦巴铝土矿山重新披上“绿装”。分步推进凯里鱼洞河流域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实现“治黄变清”,水质变化趋势向好。积极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园区,台江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实现翻番。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黔东南有着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也有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良好传统。全州各族人民正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厚植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厚植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森林之州”“天然氧吧”等赞誉让黔东南的“天生丽质”早已深入人心。“祖祖辈辈住山坡,没有坝子没有河。种好田地多植树,少生儿女多快活。”在从江,高增乡占里侗寨的村民们把保护生态写进村规民约,并编唱成歌,教育子女保护生态。秋天的占里,四面青山环抱,清澈的溪流绕寨而过,村民们在溪旁挂糯禾、晒侗布,吸引各地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

  在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一块刻于清乾隆年间的“六禁碑”关于树木保护的几条禁令,世代为当地村民所传承,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我们文斗祖祖辈辈流传的规矩就是生一个娃、要栽一棵树,接一个新娘子,就要修一段路。现在村里古树名木繁多,生态环境优良,很多游客也慕名而来。”文斗苗寨村民姜秀全告诉记者,随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如今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承接游客的吃、住、行和少数民族文化表演,带动发展了十多家农家乐和民宿,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护得青山青,方有碧水长。“十三五”以来,我州在造林绿化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5场战役稳步推进。

  一直以来,我州执着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深具黔东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从最初的“生态立州”战略,到后来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再到试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每一步都体现着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对于黔东南人民来说,生态环境的提升已然切身感受。

  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黔东南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健康养生等产业蓬勃兴起。曾经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的座座荒山,如今变身成为果园、茶园、药园,演变成百姓的“绿色银行”。

  一些生态优良的乡镇、村庄乘势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农文旅一体化路子,游客如潮,日子红火。生态环境资源为发展添了活力,也让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了生机盎然的家乡,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寻找到了另一片天地。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更美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了。”麻江县杏山街道靛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跃林说,麻江县在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青山村、小堡村、靛冲村建立联合党委,建设集蓝莓、蔬菜、中药村等7个产业基地,推动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脱贫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抱团发展。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荒林枯树如今变成了父老乡亲的摇钱树。

  今天的黔东南,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绿色生态旅游生机盎然。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黔东南发展的核心优势,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得到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黔东南的绿色发展画卷正铺展得更广阔、更灵动。(记者 余天英)

  1. 上一篇:我州多地自发组织捐赠爱心物资助力贵阳抗疫
  2. 下一篇:黔东南:“云招商”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