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黔东南州三穗县桐林镇木良村潘年海家,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三楼一底的砖瓦房,墙角的绿植在春风中舒展,叶片泛着油亮的光泽;屋内纤尘不染,锅碗瓢盆各安其位,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的用心与勤劳。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普通人都会去干的事情,但我被社会上这么多人关注,连获了很多荣誉,真是意想不到。”潘年海坐在木质的板凳上,眼神中透着质朴与谦逊。
潘年海与家人共进晚餐 图/三穗县文明办提供
从14岁的少年到42岁的中年,潘年海用一生诠释了“责任”二字的重量。
时光回溯到198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击碎了潘年海原本平静的家庭。哥哥在这场意外中离世,两年后,嫂嫂改嫁,留下年仅两岁的侄子。彼时,年仅14岁的潘年海,面对幼小的侄子和腿脚不便的父母,不得不提前扛起生活的千斤重担。
“辍学那年,被父亲劝说了很久,在父辈看来只有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而我,还是选择把这个家支撑起来。”回忆辍学时的场景,潘年海语重心长地说道。
泥水工、木匠工、瓦匠活......刚辍学那几年靠着打小工来维持家中生计。
一个砖挑一层楼能挣一分钱,一扁担可以挑18个砖,算下来一趟是3角钱。“为了多赚钱,我每天至少要挑40趟,一天下来也才十几块钱。”潘年海说道:“多挑一担,侄子就能多吃一口饱饭。”
潘年海近期工作照
1997年,24岁的潘年海与妻子杨运柳喜结连理,之后又迎来了一儿一女,家庭的开销也越来越大。在亲戚牵线搭桥下,他学起了木工手艺,收入也逐渐稳定了起来。
如今,侄子已经长大成人,靠自己的努力也有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常常对我说:“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话语间,感受到侄子对他的这份恩情,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也值得。
然而,新的磨难接踵而至。
2015年8月,母亲中风偏瘫摔倒在地,从此卧床不起。潘年海四处寻医问药,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不放过。
母亲患病后,潘年海制定严苛作息:每日6点备好全家餐食,8点就近务工,设闹铃每两小时返家为母翻身、按摩。如此坚持一年,母亲仍离世。他含泪道:“我妈苦了一辈子,没福气啊……”
母亲离世带来的悲痛尚未消散,父亲又患上了严重风湿病不能行动。潘年海夫妇毫无怨言,扛起照顾重担。白天,媳妇守在父亲身旁,悉心照顾;夜晚,潘年海则睡在父亲身边,寸步不离。2018年父亲还是离开了他们。讲完这些,潘年海缓缓环顾四周,目光落在这栋新修的砖瓦房上。父亲在这里住了整整一年。
贵州省第八届道德模范表彰现场 图/三穗县文明办提供
在木良村,潘年海的善举人尽皆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村民杨长久,他满脸笑意地说道:“年海特别忠实,这么多年照顾老的小的,还帮衬着村里其他人,我们都记得他的好。”村民们提及他,无不竖起大拇指,赞誉之词溢于言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潘年海以朴实之举生动诠释了孝老爱亲、大爱无疆的中华传统美德。他先后获得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称号,还入选了“中国好人”榜。这一路绽放的荣誉之花,是对他三十载寒暑始终如一践行美德的礼赞。(蒋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