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高温持续,小溪、河流、水库等水域成为群众避暑纳凉的高频选择,溺水事故进入易发高发期。雷山县公安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升级防控措施,从技术赋能到精准宣教,从风险预判到责任压实,全方位筑牢防溺水安全屏障,用“公安蓝”守护“生命绿”。
科技赋能让监管“耳聪目明”
“特(巡)警大队指挥中心呼叫,在郎当桥河段发现多名青年在野泳,请立即安排巡逻警力前往处置!”在雷山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内,大屏幕上实时传输着无人机拍摄的河道画面,民警快速锁定危险行为并下达指令。
为破解夏季水域监管“范围广、隐患散、响应慢”的难题,雷山公安将无人机巡航纳入常态化防控体系。专业设备可精准识别水域周边人员,搭载喊话器能对野泳者即时警示,减少处置环节;后台系统还会对重点水域的人流密度、危险行为频次进行数据分析,为巡逻警力部署提供科学依据。7月份以来,通过无人机巡查已劝导危险行为300余次,排查隐蔽水域隐患10余处,安全监管效率提升3倍以上。
“动态巡逻+定点宣教”筑牢前沿防线
清晨6时许,在县城橡胶坝河段已迎来晨练群众,特(巡)警大队巡逻队员已穿戴好救生装备,开始当天第一趟巡逻。“这片水域看似浅,实际有2米深,水下还有淤泥坑,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巡逻队员一边向钓鱼者发放宣传单,一边指着岸边警示牌叮嘱。
针对不同水域的风险等级,特(巡)警大队实行“分级值守”:在城区水域实行“15分钟巡逻圈”,高峰时段增派警力定点劝导;对野河、河坝等高危区域,联合属地政府设置物理隔离栏,并安排警力重点盯守。队员们身兼巡逻员与宣传员双重角色,随身携带的急救包内,除救生衣、浮标等器材,还装有防溺水宣传单——以文字、漫画演示“大声呼救、寻找漂浮物、智慧报警”等自救方法,特别标注附近派出所和卫生院联系电话,方便群众遇险时快速求助。
“精准滴灌”打通安全宣传“最后一米”
“奶奶,您家孙子放暑假了吧?千万不能让他们去河边玩。村里群里发的防溺水视频看了吗?”上午9点,社区民警敲响独居老人李某某的家门。考虑到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他特意打印图文版宣传页,逐字逐句讲解留守儿童监护注意事项。
辖区各派出所将防溺水宣传与基层治理网格深度融合,建立“重点群体”台账,联合学校落实防溺水安全责任制,与家长签订监管责任状,由班主任每日抽查学生动向,通过微信群发送溺水警示视频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在村委、工地、河流沿线等必经路段张贴宣传海报;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联合村干部每周开展“敲门提醒”,结合身边案例讲解防范要点,让“珍爱生命,远离野泳”的意识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从空中科技巡查到地面贴心守护,从专业应急处置到细致普法宣传,雷山公安以立体化防控体系织密夏日安全网。截至目前,辖区溺水事故发生率同比显著下降。这份平安背后,是无数公安民警顶烈日、冒酷暑的坚守,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杨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