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岑巩县 氵舞水街道新兴村聚焦城村结合部“背街小巷”治理难题,以“党员先锋·治理义工”品牌为核心抓手,创新推出以小巷为基本单元的精细化治理模式,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条街巷、每一户村民,有效破解了环境整治反复、设施维护滞后等基层治理“顽疾”。
打破传统治理模式的层级壁垒,新兴村今年以来构建起精准高效的治理组织体系。该村以村内自然形成的小巷为治理单元,全面推行“1名党员先锋+2名治理义工”的小巷治理专班制度。其中,党员先锋主动扛起“巷长”重任,不仅要牵头对责任小巷内的基础设施老化破损、环境卫生死角、邻里矛盾隐患等问题开展全方位摸排,还需建立“一巷一档”动态治理台账,确保治理底数清、情况明。治理义工队伍则广泛吸纳村民代表、专职保洁员、返乡青年志愿者等力量,协助“巷长”开展政策宣传解读、环境整治督导、民生需求收集等日常工作,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围绕村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新兴村精准发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村里定期组织在职党员、治理义工和村民志愿者组成联合巡查队,对小巷内的墙面野广告、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难点问题进行常态化巡查,实行“发现一处、登记一处、整改一处”的立行立改机制。针对沿街商户和村民的日常行为规范,专班人员通过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普及“门前三包”责任要求,引导商户和村民主动参与环境维护。据统计,2023年以来,新兴村累计组织环境卫生专项治理行动458次,清理各类卫生死角1100余处,“门前三包”责任宣传实现全村555户全覆盖,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
为防止卫生问题反弹,新兴村建立全流程环境整治管理机制,组织每日开展“两遍巡查”,即上午检查清洁质量、下午核查卫生反弹情况,发现问题即时反馈,督促整改。采取每月入户收集村民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意见,纳入“环境卫生治理总台账”,将治理成效与“文明家庭”评选挂钩,对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村民给予公示表扬,定期联合在职党员及辖区村民开展“环境维护日”活动,让“人人都是治理者”的理念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 氵舞水街道新兴村已打造万家坪、吴家组、670米安置小区党建示范小区3个72户,累计评选出“文明家庭”8户,让乡村文明新风吹进了群众幸福心窝窝,绘就示范小区群众478人。(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通讯员 周炼琼 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