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抓手。丹寨县搭乘“满意在贵州·文明在行动”活动顺风车,通过“小支点”撬动“大文明”,传承千年的礼尚往来由“面子”向“里子”转变,文明新风吹拂广大乡村。
1.“合约食堂”,缩减开支300万
2022年以来,丹寨县推出“院坝协商”,让老百姓“自己的事自己商量着办”、家门口的事家门口办。这个做法,受到群众欢迎。院坝会,重点商议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合约食堂”。
合约食堂,一个集中操办酒席的地方。因地制宜,或找一块空地搭建、或利用闲置资源修缮。合约,“共同约定”的意思,也就是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可拿到这个地方去操办。实行村民自治,成立协会建立章程,安排专人管理,好处显而易见:场地宽阔,厨具齐备,卫生有保障。但在此处办酒,迎客规模、置办桌数、宴席档次、烟酒标准等受到一定限制。
目前,全县共有102个合约食堂,大多为村民集资、社会各届人士捐资修建,累计投入资金1200万元。有了合约食堂,群众办事方便多了,也节省大笔开支。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县农村群众操办红白喜事1000余场次,较之前节约成本300多万元。
2.“七村联盟”,众人拾柴火焰高
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合各方力量。
排倒、排莫、争光、宰沙、乌雄、双尧六个村,与三都县高硐村山水相连,有着诸多相同习俗。当地村民过节、聚会或参加欢庆活动时盛装白衬衣,俗称“白领苗”。“白领苗”因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长期以来大操大办现象普遍存在。尤其丧事,多牛祭祖的状况相当突出,有的家庭操办一台丧事就花费7-10万,负担十分沉重。2023年初,在“党建+”这面旗帜下,七个村统一行动破除陈规陋习。
首先,发出倡议。各村分别由村两委牵头,召集党员、村组干、公益性岗位人员通过QQ、微信、寨寨响广播、横幅、小册子等全覆盖宣传动员。发放《“除陋习·树新风”告知书》及文明新风倡导信300多份,召开院坝会10场次,冰冷的氛围渐渐暖热。
其次,入户劝导。谁家有红白喜事,村两委第一时间委派“1名村干+1名党员+1名寨老”入户做工作。主题: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如排倒村2024年喜事新办15起、劝阻丧事简办39起,减少杀牛36头,节约成本80万元。
再次,掐断链条。早在2012年,排倒、排莫两村率先联手整治“砍肉回礼”习俗。看到成效后,争光、宰沙、乌雄、双尧、高硐五个村紧跟其后。“砍肉回礼”习俗废除,千百年来移风易俗一大进步。2023年6月,七村两委班子召开碰头会,就进一步改变薄养厚葬等传统习俗进行商议。经广泛听取意见后,细化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拉开联合整治陋习大幕。
今天的白领苗,禁止一切低俗婚闹,“进新家”与嫁娶酒不再杀牛,丧事“送逝者唠客”习俗也被取消。
3.移花接木,“活祭”乐坏“二师兄”
遇到“肠硬阻”时“变通”一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城江村地处黔南、黔东南两州四县市交界,4个自然寨128户,传统习俗根深叶茂。去年春上,村两委班子想了个法子减轻行囊。
老人离世,姑妈、孙女们“抬猪祭祀”不可或缺。村两委先前做过不少努力,倡导控制祭猪数量,把买猪的钱变换为礼金,但收效甚微。因为在大家眼里这样做“很打脸”,只有送“祭猪”脸上才有光,就算多花钱财也心甘情愿。祭猪多了,最大的问题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少人家,一台丧事宰杀两到三头猪就够吃了,但姑妈、孙女们送来的祭猪多达十数头、甚至数十头。
“吃不完咋办?当作垃圾扔掉,可惜。想起过去吃不饱饭的日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村支部书记李永华说。一番合计,导演了一出移花接木情景剧:牲畜由宰杀祭祀变为“活祭”,让“二师兄”在灵前绕一圈又回来。如此,既照顾了姑妈、孙女们的脸面,又解决了浪费的问题,一举两得。
去年,村民王俣(化名)母亲去世,姑妈们送来的20头祭猪只宰杀4头,余下16头赶进圈舍喂养。王俣乐呵呵算了一笔账,移风易俗就是好,“活祭”为他节省28000元。
4.一张“流程图”,解决蛮多问题
不久前,羊排村推出《移风易俗操办酒席流程图》,复杂问题变得简单。
一是提前报备。不搞攀比、不讲排场,党员干部带头作示范,接受群众监督。红白喜事,填写《羊排村移风易俗操办酒席申请表》,婚嫁酒提前10天报备。
二是减少桌数。婚宴控制在30桌以内,每桌成本300元以下;丧事控制在40桌以内,每桌成本150元以下。除婚丧嫁娶,其他酒席一律不准操办。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心意。
三是杜绝铺张。婚事新办,勤俭节约、浑素搭配吃饱就好。丧事从简,不搞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活动,不准以牛肉为食材、降低烟花爆竹数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或出钱,或出力”二者必选其一的当地农村大环境中,羊排村反其道而行之,对外出务工人员不作“回家帮忙”或“出钱买工”硬性要求。每遇寨上红白喜事,只须发条微信、打个招呼、送句祝福就可以了。
村支部书记潘芬说:“年轻人在外不容易,不要耽搁他们的时间。他们安心挣钱,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这对羊排村、对他们自己的家庭来说,是‘帮’了最大的‘忙’”。
5.丰衣足食,富裕的村民“晒穷”
石桥村再出新鲜事:富裕的村民变得“吝啬”,操办酒席时不比富有而是相互“晒穷”。
一是比节约。彩礼以收少为荣,随礼以送少为荣。村内红白喜事,左邻右舍所送份子钱,多半在20元至50元不等,多年来均保持这习惯,一直没增幅。在大家看来,操办酒席不过图个热闹,大家帮个忙捧个场,而非为了敛财收礼。
村支部书记王安说,每台酒席操办结束后,大家便坐下交流,与先前作个比较,围绕“节俭”话题看有无经验可谈,或有无新的突破。去年7月28日,在一户村民家,记者看到有趣的一幕:一场婚宴,100斤白酒还有剩余。
二是减开支。每户出500元设立“红白喜事互助基金”。谁家有困难,先借互助基金,事后再还回去。龙竿会制定章程明确“压缩开支”,尽可能减轻群众负担。上个月,一村民操办儿子结婚酒,菜肴为一个老鸭汤、几个小炒,一桌成本也就在100多块钱。
另一件趣事。肉作为重要食材,每桌用量多少,一律用秤来称,预算多少采买多少。一旦主家客人超预计,自然苦了帮厨人。俗话说,厨房里“有好吃的”,但在石桥村,帮厨人最后“没得吃的”是很正常的事。
三是开菜单。菜品为帮厨人开,不由主家定。帮厨人只问主家有多少客人,然后分类列出主菜、配菜,组合成几个套餐供主家选择。主事者盯着两点不放:第一,成本低,不给主家添负担;第二,数量少,管客人吃饱。个别主家好面子,想把酒席置办档次高一些,要求增加菜品或提高成本,会被龙竿会不近人情地加以拒绝。尽管花钱不多,但帮厨人在食材采购以及厨艺上下功夫,尽可能做到菜肴丰盛、卫生、味美,主客尽欢颜。
邻村近寨的乡亲,照着石桥人的样子,为自已松绑。
“辛辛苦苦干一年,大半收入花在随礼上。”村民对变味的人情往来早已深恶痛绝。如今的丹寨农村,党员干部主动当“出头鸟”,带头签订履约践诺书,带动群众向“重情轻礼树新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