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更深 苗侗大地谱新篇——黔东南州首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时间:2025-04-27 10:33:44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4月23日上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举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黔东南州党政军民用心用情谱写的动人篇章。在这里,苗家阿妹为边防战士绣制拥军鞋垫,侗寨乡亲为驻地官兵送去香甜米酒;在这里,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部队官兵化身抢险救灾的“急先锋”;在这里,军民共建的“国防班”培育雷公山下的强军新苗,部队官兵与少数民族群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用真情浇灌双拥之花。

  从长征路上的革命星火,到新时代的双拥实践;从苗岭深处的红色记忆,到清水江畔的鱼水新篇,黔东南州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深刻内涵。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苗乡侗寨的青山绿水间,军民鱼水情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高位推动,构建双拥共同体

  在雷山县,退役军人小李手持优待证享受旅游、交通、医疗等多方面优惠后感慨道:“亮出优待证,一顿饭就省了近180元。这张证不仅是一份荣誉,更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这正是黔东南州全面推进退役军人优待工作的生动写照。


  为切实提升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荣誉感和获得感,黔东南州创新推出“拥军十大礼包”,32个部门联合印发《黔东南州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基本优待目录清单》,推出144项涵盖医疗、旅游、就业等领域的优待举措。同时,通过开展“千企万店齐拥军·千家万户铸国防”活动,已发展拥军企业、门店799家,发布优待目录清单964条,为双拥工作汇聚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支持力量。


  这一系列成效的取得,源于黔东南州党政军的坚强领导和系统谋划。2021年9月,州委州政府出台《黔东南州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起“定标—分解—督导—考核”的闭环工作体系。同年10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将双拥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施“清单化”管理,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有力推动了双拥工作取得实效。

  暖心护航,解决官兵后顾之忧

  2025年黔东南州退役军人互联网营销师培训班现场气氛热烈,培训导师罗恒正讲解AI新媒体平台DeepSeek的使用方法。参训的退役军人们专注学习互联网营销策略、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这是黔东南州打造“兵+X”人才矩阵的生动缩影。

  “我们通过退役军人技能培训‘超市’平台,提供‘退役军人点单、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便捷服务。提供新媒体运营、无人机操作等紧贴市场需求的课程,并由培训机构推荐就业,实现即退即训即就业。”黔东南州退役军人事务局安置科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州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技能培训30期470人,推荐就业300余人。

  在政策支撑方面,为铺宽铺实退役军人的“后路”,州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打出组合拳:出台《黔东南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黔东南州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实施方案》,推出“退役军人军创贷”“退役军人拥军贷”等金融优待产品,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累计发放退役军人专属信贷产品贷款金额8050.90万元,26家银行机构免收退役军人银行账户管理服务费69.98万元,兑现退役军人自主创业补贴2万元,创业场所租赁补贴11.48万元。

  “随军来到黔东南,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上学问题也解决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军嫂黄静随军多年,得益于黔东南州完善的随军家属安置政策,她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子女也优先入读优质学校。

  近年来,黔东南州贯彻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尽心尽力为部队办实事,先后建立了《黔东南州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社会保障工作暂行办法》《黔东南州军人子女优待实施细则(试行)》等,全州累计办结各类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事项450个,帮助50余名军属实现就业,解决223名部队官兵子女入学入托问题。


  从“铁打的营盘”到“社会的栋梁”,黔东南州通过“培训赋能+政策托底+服务暖心”三维体系,既解决了官兵“后路、后院、后代”之忧,更让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生力军,近年来,1250名“兵支书”引领乡村治理,556名“兵特(巡)警”奋战在平安建设第一线,组织“永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活动9000余次,积极参与“村超”“村BA”等重大赛事秩序维持和服务保障,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退役军人160人。


  军地共建,军民共绘同心圆

  在沪昆高速温泉服务区内,拥军驿站的标识牌映入眼帘,此驿站为过往的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饮水、休息、避雨、热饭、充电、取暖、纳凉、沐浴等便民利民服务。来自重庆的退役军人货车司机王先生感慨:“虽然身在异乡,却也切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样的阵地,遍及黔东南州各县(市)——2020年以来,黔东南州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49处,设立永久性双拥标志332处,打造双拥公园、双拥广场、双拥路48个(条),拥军驿站4个,制作各类固定宣传标语、宣传牌1800余幅(块),凯里、施秉、黄平、榕江等县(市)开通“双拥号”公交线,打造移动双拥教育课堂,施秉、天柱、从江等县推出双拥医院(病房)形成了新时代双拥阵地矩阵,为广泛宣传双拥政策和国防教育知识辟新径,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群众的爱国拥军情怀。


  同时,黔东南州坚持开展氛围营造,着力弘扬崇军风尚,2020年来,共走访慰问驻地部队180余支次,优抚对象5.2万余人,发放慰问金和各类物资8200余万元;组织上门送喜报挂奖匾2652人次,发放奖励金156万元;举行“迎老兵·送新兵”仪式,群众身着少数民族盛装,演奏芦笙,喜迎退役军人光荣返乡,欢送苗侗儿女踏上军旅新征程;创办《黔东南双拥要况》季刊、编印《黔东南州双拥系列丛书》;全州各级选树“最美退役军人”256名,“最美拥军人物”36名、“最美军嫂”21名,双拥模范单位178个、双拥先进个人224名;军地联合创作《鱼与水的对白》《“永戎”闪耀黔东南》《黎明到达前》《红军桥》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拍摄制作《长征路上的歌声》《红军过苗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主题短剧,其中《鱼与水的对白》荣获全国双拥主题文艺作品(歌曲类)二等奖;积极开展“崇军学堂”、举办双拥主题作品展、双拥文艺晚会,全方位、多形式讲好党史军史和英烈故事。


  驻地部队也积极投身双拥创建。2024年6月,镇远县突发特大洪涝灾害,驻地部队接到灾情通报后,紧急赶赴受灾现场,官兵们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一线开展救援,经过数小时的奋战,成功协助地方政府转移受困群众140余户、疏通道路2400余米,抢运受灾物资240余件。“不累,真不累,这是我们的责任!”参与救援的武警战士田世龙说。


  “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军地协同发力。”凯里军分区领导强调。近年来,驻地部队把打造国防动员文化品牌作为全州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区域性资源整合,及时将辖区红军长征沿线、红六军团征战沿线、解放黔东南沿线等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精心打造多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建立军地共享共教宣传教育协作机制,开设国防班32个;遴选20人成立红色金牌讲师团,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安全形势等常态宣讲,聚力打造军民共建的国防动员文化品牌。


  双拥之花,常开长盛。黔东南州正以归零心态再出发,以党政军民同心为根,以体系化保障为脉,在巩固中提升,在创新中突破,让尊崇与关爱在部队与地方间持续流淌,让奉献与担当在军地互动中不断升华,未来,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在苗乡侗寨的沃土上,再谱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共铸发展新辉煌。(谢宏 李梦娇

  1. 上一篇:黔东南州委书记、州长致全州广大人才朋友的一封信
  2. 下一篇:黔东南州以作风转变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