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大力实施党建“双带五引·表率争先”工程
时间:2023-10-17 11:22:16    来源:黔东南日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升州直机关党建质量,近年来,黔东南州直机关大力实施党建“双带五引·表率争先”工程,推进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政治引领,在筑牢政治忠诚上表率争先。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属性,持续推动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向党支部延伸,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州直机关单位至少开展1次“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专题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党支部“主要阵地”和青年干部“骨干群体”,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紧扣州委、州政府重大部署,加强党员、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一批党员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历练锻炼。目前,开展了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专题党课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专题学习。

  强化制度引领,在依法依规管党治党上表率争先。坚持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党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安排1次党章集体学习,党支部每年至少组织1次党章专题学习交流。将党内法规制度执行责任落实纳入党组(党委)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作为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组(党委)带头研究、部署、推进机关党的制度建设。发挥好机关党建“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常态化督导”调度推进机制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和落实情况督查,做细做实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好、问题突出的,严肃追责问责,强化督查考核结果运用。

  强化目标引领,在助推高质量发展上表率争先。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桥头堡”建设、和美城乡“四大行动”、“5+N”现代工业体系构建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大任务,在全力打好“桥头堡”建设攻坚战、高质量发展突围战、现代化建设持久战中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完善党组织、党员社区“双报到”服务工作,规范运行机制,推动州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全覆盖常态化到社区报到服务,着力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州直机关组建志愿服务团队125个,推动州直机关党员紧紧围绕宣传党的政策、调处矛盾纠纷、联系服务群众、帮助弱势群体、助企解困纾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7052人次,办理实事495件、解决问题1434个。

  强化标准引领,在夯实机关基层基础上表率争先。规范优化基层组织设置,着力加强“七有”标准化活动室建设。深入实施“党支部提质工程”,着力打造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四强”党支部。实施党支部示范典型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基础扎实、亮点突出、带动性强的党建工作示范典型。开展“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活动,在重大活动、急难关头、发展改革前沿,多种形式组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突击队”“企业发展服务队”等,积极推进部门单位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地见效。开展“一单位一品牌”“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大批体现单位职能、行业特点的优质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品牌建设提质升级。目前,州直机关工委指导22家新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验收达标,命名挂牌标准化党员活动室55个。

  强化作风引领,在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上表率争先。大力开展“阵地建廉”“载体宣廉”“家庭助廉”“示范引廉”四大行动,推进清廉机关建设。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每年至少召开1次警示教育大会,培育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良好机关风气。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尤其是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提醒谈话,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持续深入开展政治家访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覆盖政治家访活动。加强机关纪委建设,不断加大州直机关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力度,推动纪检监督实起来、执纪硬起来、作用发挥强起来。目前,州直机关工委督促指导州直部门单位开展警示教育569次、党纪党规教育146次、累计通报典型案例1737例,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进行预防提醒谈话、警示谈话、诫勉谈话等8621人次。

  1. 上一篇:黔东南州代表团获省残运会27金12银9铜
  2. 下一篇:黔东南州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筑牢易地搬迁安置点安全“防火墙”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