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乡风文明新典型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黔东南州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合约食堂”模式
时间:2023-02-23 09:23:53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八人一桌,八菜一火锅,够吃不浪费,有了‘合约食堂’,大家不攀比了。”去年4月,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村民彭泽伟为母亲办丧事,他向村委会申请,在“合约食堂”办了15桌酒席。

  过去群众在家门口办酒时,有钱人家发50元一包的香烟,并上15道“硬菜”,一般家庭若发五六元的香烟,菜品也比较普通,就感觉脸上挂不住。“如今在‘合约食堂’办酒,规模、标准是统一的。”彭泽伟说,“我只要买好菜,找好帮厨,最后给村里交100元卫生费就可以了。”

  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各种节日很多。然而,长期以来,节日、婚丧嫁娶中农村滥办酒席成风,攀比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干部群众很头疼。2014年,天柱县渡马镇群众为抵制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陋习,率先自发成立“合约食堂”,将村内“红白喜事”集中到“合约食堂”来办。

  村民在天柱县三门塘村“合约食堂“里就餐。(金可文 摄)

  记者走进发端于天柱县渡马镇桥坪村罗家组的“合约食堂”,洗菜区、炒菜区、出菜口、洗碗区,窗明几净;用餐的区域,桌椅板凳整齐摆放,墙上的“合约食堂”各项管理办法一目了然,内外部装修简约又不失古色古香。

  2014年,为方便办酒席,桥坪村罗家组村民集资购买桌椅碗筷等用具放置在家祠里,哪家办酒就去取。后来,村民们干脆在家祠里办酒席,更加方便。

  罗家组村民在家祠集中办酒,办酒成本大大减少,这种做法引起渡马镇政府重视。“在‘家祠食堂’基础上,镇里引导村民进行了延伸和创新,创建了‘合约食堂’模式。”渡马镇政府负责人说。

  2014年6月,天柱县渡马镇桥坪村“合约食堂”成立,“合约食堂”有厨房、餐厅、锅碗瓢盆、消毒柜等。“合约食堂”负责承办村中酒席,约定村民的红白喜事须到“合约食堂”操办,由“合约食堂”委员会负责管理并组织实施,并约定好办酒桌数、标准以及种类等。“合约食堂”还规定,除了婚丧嫁娶可以节俭办酒席外,子女升学、生日庆典等均不准办酒。“合约食堂”有效遏制了村里滥办酒席之风,减轻了农民负担。

  天柱县甘溪侗寨一对新人在“合约食堂“里敬酒。(金可文 摄)

  村规民约立起来,移风易俗有章可循。有“合约食堂”的村寨,群众办宴席必须在“合约食堂”,并明确承办宴席的种类、标准、规模、申报流程等,只承办婚丧嫁娶宴席,并通过控制天数、控制桌数、控制菜数、控制礼金数,实现减少办酒成本、减少办酒门类、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达到“四控四减”。

  同时,黔东南州以“合约食堂”为抓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少数民族村寨遍地开花,摒除了乡村陋习,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让群众把心思用在乡村振兴上。“合约食堂”模式在全州得以推广,并不断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将简单的办酒场所转化为集村民议事、调解纠纷、政策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的综合场所。

  岑巩县平庄镇“合约食堂”。(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岑巩县平庄镇把推进“合约食堂”纳入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以“党建+合约食堂”的模式,实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进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营分红”。

  雷山县依托国企平台,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开办“合约食堂”,既解决了搬迁群众在县城酒店办酒费用较高、回村办席不方便的难题,还轮流吸纳搬迁群众灵活就业,有效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实现致富。

  在黎平县水口镇水塘村去年5月实施的“合约食堂”项目中,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与村民们集中商议,创新探索“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除了承接酒席外,“合约食堂”还将成为道德讲堂、民主议事的阵地,以及特色农产品展示窗口。

  天柱县甘溪侗寨“合约食堂“全景。(金可文 摄)

  州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合约食堂”模式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不可低估,主要是突出了“三项治理”,实现了“三新”目标。


  ——治理办酒风、人情风、攀比风,树牢新观念。

  限办酒项目,“合约食堂”管理使用制度均明确规定,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其他类别酒席禁止办,狠刹滥办酒席歪风。限礼金额度,限定人情礼金额度,严防礼金无限膨胀、逐年加码,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限办酒成本,约定每场酒席向“寨管委”缴纳适当管理费用,就可使用场地、办酒炊具餐具,统一办酒规模、标准,切实减少办酒成本。同时,有效杜绝群众相互攀比,提升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力。


  ——治理脏、乱、差,塑造新环境。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在“合约食堂”周边设置垃圾池,安排专人及时清理,解决以往污水横流和垃圾问题。严格限制燃放鞭炮,减少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把“合约食堂”建设与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六个小康”行动等结合起来,使“合约食堂”同时具备农家乐、乡村客栈功能,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治理部分村民庸、懒、散,树立新风尚。

  打造“两室一堂”,坚持把“合约食堂”打造成村民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室和道德讲堂,发挥其思想教育、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文化阵地功能。建立“一簿一榜一栏”,在“合约食堂”设立功德簿、红黑榜、评议栏。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天柱县甘溪侗寨寨管委负责人在“合约食堂“里安全宣传。(金可文 摄)

  “合”出乡村振兴新气象,“约”出农村餐桌新风尚。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成为移风易俗举措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

  黔东南州各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制度优势,由村民推选出能力强、敢说话、热心肠的人组成寨管委。有办酒需求的村民向寨管委提出申请,并按程序向村级备案后方可在“合约食堂”举办。对私自在家举办婚丧嫁娶以外的酒席,寨管委将上门进行劝导和制止,并通知村民不送礼、不帮忙。

  在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合约食堂”大厅,《三门塘村“合约食堂”管理使用规定》中明确:“合约食堂”只承接红白喜事宴席,并提倡节俭办,各家各户办酒不超30桌,每桌不超过12道菜,价格不超过200元。

  天柱县甘溪侗寨“合约食堂“菜品。(金可文 摄)

  “一桌不超过12道菜,200元一桌,够吃不浪费,有了‘合约食堂’,大家不攀比了。”村民谢银香说。

  在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 “合约食堂”刚刚建成。“滥办酒席危害大,群众辛苦赚的钱,很多成了礼金送出去,吃了酒心里却有怨气。”占里村党支部副书记吴春光说,今后寨子里的红白喜事都在“合约食堂”办,可以实现减少办酒成本、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办酒数量。

  酒席少了,心更齐了。现在,“合约食堂”劲吹乡村文明新风,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据统计,近年来,黔东南州16个县(市)共建有“合约食堂”408个,其中由村集体自主管理经营的占八成,每个“合约食堂”均明确专人管理,累计承办酒席8000余场,每桌规定价格一般在180元至280元之间,每场平均节约各项资金1万元以上,一个个充满活力又和谐文明的乡村不断涌现。

  正在建设中的从江县占里村“合约食堂”。新华社记者李惊亚 摄

  短评:

  “合”出新气象 “约”出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合约食堂”,顾名思义就是合约化的食堂,即通过寨规民约的形式,约定办酒标准、办酒形式的集中办酒模式,以达到遏制滥办酒席之目的。

  黔东南州“合约食堂”模式,就是通过将村内“红白喜事”集中到“合约食堂”来办,以达到控制天数、控制桌数、控制菜数、控制礼金数,实现减少办酒成本、减少办酒门类、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的“四控四减”,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把村民从“吃不完的酒席、送不完的礼钱”中释放了出来,减轻负担,过上好日子。同时,黔东南州各地还不断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因地制宜把“合约食堂”办成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和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赋予了“合约食堂”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功能,丰富了“合约食堂”的时代内涵。

  “合约食堂”模式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不可低估。“合”出了乡村振兴新气象,“约”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风尚,值得推广。 (记者 宋尧平)

  1. 上一篇:为奋力谱写锦绣黔东南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凝聚团结奋进磅礴力量——2022年黔东南州统一战线工作综述
  2. 下一篇:凝心铸魂聚伟力 踔厉奋发向未来——二〇二二年全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