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锦屏县始终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抓手,从“上学远、上学难”到“就近优学、全链赋能”,以精准施策的教育举措为笔,以学校前置建、精准帮扶送、观念深度塑为墨,在民生答卷上书写“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篇章,让“脱贫—升学—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在搬迁社区落地生根。
挪穷窝先建学校,筑牢教育“起跑线”。锦屏县精准聚焦搬迁群众“子女上学难”的后顾之忧,将教育保障前置,把学校建在社区旁,以“学校先建、教育先行”的务实举措,让搬迁群众实现“住新家、进新校”的同步愿景,真正筑牢脱贫振兴的“起跑线”。一是教育前置解民忧,搬迁更有“定心丸”。锦屏县深刻把握搬迁群众的核心诉求,将教育配套纳入安置区建设的“第一步”。例如,在大公田社区规划阶段便同步推进第四中学建设,让学校与安置住房、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投用。如今,崭新的锦屏县第四中学紧邻搬迁社区,标准化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配套齐全的功能教室一目了然。搬迁学子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学校,彻底告别“翻山越岭求学”的历史。二是教育护航促融入,振兴更有“硬支撑”。锦屏县以教育为纽带,推动搬迁群众更快融入新生活、扎根新家园。学校通过开展“社区共建活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邀请家长参与校园管理,让学校与社区形成“教育共促、生活共融”的良性互动。三是服务织密强保障,成长更有“托底力”。锦屏县以全阶段教育配套为核心,同步配套建设幼儿园6所、小学6所、中学3所,构建起“学前教育就近入园、义务教育步行入学、中学教育优质覆盖”的全阶段教育服务体系。优质教育的落地,也为安置区长远发展注入了动力,搬迁群众的归属感不断增强,“稳得住、能融入、可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

图为社区举办活动分享“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精准帮扶解难题,扫清求学“绊脚石”。锦屏县聚焦“上得起学”这一核心诉求,以精准帮扶为利器,扫清搬迁学子求学路上的经济“绊脚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一是精准摸排,锁定“上学难”核心症结。锦屏县通过“社区网格员入户+学校学籍核查+部门数据比对”的三维联动模式,对安置区所有学龄儿童、青少年开展全面摸排,重点锁定低收入家庭学子、特殊困境学子等“上不起学”的核心群体,建立“一户一档”帮扶台账,详细记录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困难类型等信息,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多维减负,筑牢“上得起学”保障底线。围绕“不让一个搬迁学子因贫失学”的目标,锦屏县从“减、免、补、捐”四个维度发力,构建全方位经济帮扶体系,彻底打消家长“上学贵”的顾虑。第一费用“全减免”,切断经济负担源头。对义务教育阶段搬迁学子,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减免范围,免缴教辅资料费、课后服务费,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费用入学”。针对高中中职、技工、大学阶段等不同学段的学子,减免学费、住宿费,额外发放助学金,确保“读得起书”。第二精准“补到位”,靶向解决特殊困难。对边缘易致贫家庭、特殊困境家庭等学子,建立“分层分类补贴”机制。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放每人每年800元的入园补贴;对义务教育阶段困境学子,按照每学年小学1250(寄宿)、625(不寄宿)元/生,初中1500(寄宿)、750(不寄宿)元/生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对考上大学的学子,按照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学费(高校本科3830元/生.年、高校专科3500元/生.年)给予政策帮扶,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周期经济帮扶。第三是社会“齐助力”,拓宽帮扶资源渠道。锦屏县积极链接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搭建“爱心助学”平台。邀请公益组织开展“图书捐赠”“文具礼包发放”活动,为学子免费提供书籍、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组织“一对一结对帮扶”,鼓励爱心人士与困境学子建立长期帮扶关系,定期给予资金支持和成长关怀。社会力量的加入,让帮扶从“政府独唱”变成“全民合唱”,为搬迁学子“上得起学”增添了更多底气。三是长效护航,巩固“稳就学”帮扶成果。精准帮扶不是“一次性输血”,而是要构建“长效造血”机制,确保搬迁学子“不仅上得起学,更能稳得住、学得好”。锦屏县建立“帮扶成效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跟踪家庭收入变化和学子就学情况,针对因家庭突发变故等导致的返贫风险,及时调整帮扶措施,确保“困难不遗漏、帮扶不断档”。

图为企业为困难学子发放助学金
观念蜕变弃穷念,激活成长“内生力”。“挪穷窝”只是摆脱贫困的物理迁移,真正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接力棒”,关键在于实现“思想脱贫”与“知识脱贫”的双重跨越。锦屏县以搬迁社区为阵地,用教育打破“认命守穷”的思想桎梏,让越来越多搬迁家庭从“被动脱贫”走向“主动兴家”。一是以“思想破冰”破“穷根认知”,筑牢内生动力根基。针对搬迁群众曾有的“认命守穷”“读书无用”等旧观念,社区以“身边榜样+政策宣讲+实景感悟”三重发力。邀请返乡大学生、技能成才者分享“靠知识逆袭”的亲身经历,用“家门口的成功案例”打破宿命论;通过入户宣传教育扶持政策,算清“短期务工”与“长期成才”的利弊账;搬迁群众从“安于贫困”变为“靠学逆袭”,思想上的蜕变彻底激活了家庭成长的内生动力,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筑牢信念根基。二是以“能力赋能”强“致富本领”,激活内生动力引擎。紧扣市场需求与搬迁群众发展意愿,打造“订单式+菜单式”精准赋能模式。对接本地企业、社区扶贫车间岗位需求,开设家政服务、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实操课程,配套“理论教学+现场演练+就业推荐”全链条服务,帮助群众从“无技可依”转型为“一技在身”。三是以“实干激励”聚“奋进合力”,释放内生动力效能。搭建“群众主体、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的实干赋能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奖补”,鼓励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庭院经济;开展“星级致富户”“文明示范家庭”“创业先锋”评选活动,通过宣传栏公示、表彰大会颁奖等形式强化正向激励,营造“比学赶超、实干兴业”的浓厚氛围;建立“群众参与式”成效评价机制,让群众在产业发展、社区治理中当主角、享成果,推动观念之变转化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际行动,让内生动力成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持久源泉。

图为搬迁社区儿童在“四点半课堂”参加趣味培训
从“挪穷窝”到“强教育”,从“解难题”到“育内生”,教育扶贫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扶贫先扶智”的深刻内涵。当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当每个家庭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脱贫攻坚的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谌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