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的“两山”答卷
时间:2025-11-10 09:49:03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初冬时节,坐落在氵舞 阳河畔的镇远古城依旧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澄碧的河面上游船摇曳,老街古巷游人如织。

  11月7日,镇远生态环境监测站工程师覃远翠一行3人,携带监测设备,来到横跨氵舞 阳河的祝圣桥上,例行开展水质监测采样工作。

  “我们主要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前24项指标。现场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剩下的指标要带样本回实验室做精密分析。”覃远翠一边采样一边介绍道。

  长期监测结果显示,近3年氵舞 阳河甘溪高碑、金坑、玉屏等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及以上。随着水质持续向好,氵舞 阳河水域不断发现被誉为“水中活化石”的桃花水母和中华秋沙鸭。

  “特别是中华秋沙鸭,可以说是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江水稍微有污染,它们便会远走高飞。”覃远翠说。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1至12月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黔东南州位居全国第5位,从2019年起,黔东南州水质已连续6年跻身全国前10。

  黔东南州水系发达,共有983条河流。其中,3条主要河流中的氵舞 阳河、清水江属于长江水系,都柳江属于珠江水系。经过多年的保护治理,如今这些河流已成为滋养百姓的“生态金矿”。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河流,氵舞 阳河的生态价值正在日益凸显。

  镇远县主打生态旅游牌,积极构建价值转化,让“好风景”变为“好钱景”,让“高颜值”变为“高价值”。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镇远古城远山近水与璀璨光影融为一色,游客们乘坐古色古香的画舫船,徜徉在波光粼粼的氵舞 阳河上。

  “我们推出了《氵舞 水月明》实景演艺项目,游客可以通过乘船夜游观赏古城风采,感受阳明文化。”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寿军介绍。

  该剧采用乘船夜游的观演形式,引领观众从古城文化园广场码头开始,沿氵舞 阳河顺流而下,行经镇江阁、府城码头、青龙洞等多个景点,通过王阳明、“氵舞 水仙子”、龙灯姑娘、龙舟小伙、古城百姓、游客等众多角色的演绎,让观众夜游山水福地,品读千年古城镇远。

  依托氵舞 阳河良好的生态环境,镇远县正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

  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将“水文章”作为其文旅发展的核心脉络,强化科技赋能与水文化创意输出,将自然之水转化为文化之水、经济之水、生态之水。举办全国民体杯龙舟赛、独竹漂比赛等赛事活动,丰富和提升古城水上游、古城夜景灯光演绎等与“水”密切联系的项目和业态,不断提质旅游服务,真正实现古城“因水而兴,向水而强”。

  今年1-7月,镇远县共接待游客559.71万人次,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总收入63.85亿元,同比增长22.29%。

  水生态环境的巩固提升,也为黔东南州农业和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丰富而优质的水资源,水经济新业态发展有声有色。

  在清水江下游的锦屏县三板溪水库,曾经密集的网箱养鱼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人放天养、以鱼养水”生态养殖模式。

  不投饵,无污染,三板溪水库养出的生态鱼成了川渝粤市场的“香饽饽”。2024年,生态渔业公司回捕成鱼100万公斤,产值达3000余万元,同时带动退捕渔民转产上岸,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公司建立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拿出150万元用于分红,惠及周边6个乡镇。

  从“以水养鱼”到“以鱼净水”,在清水江的良性生态循环中,绿水碧波引来了“金山银山”,丰盈了百姓的钱袋子。

  在从江县丙梅街道丙梅一村旁,黔桂友谊大桥巍然屹立,桥东是贵州,桥西是广西。碧波荡漾的都柳江水穿桥而过,奔涌向前。

  作为都柳江由黔入桂的重要隘口,该桥见证了黔桂两地协同护水的奇迹:2024年月均国控断面水质达Ⅱ类及以上,且有8个月实达Ⅰ类水质,为当地赢得500万元省级生态水质补偿。

  为更好激励上下游协同治理,形成“你追我赶”的水质保护良性循环,黔东南州于2024年3月正式印发《黔东南州沅江(清水江、氵舞 阳河)柳江(都柳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办法(试行)》,开启了全州县域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探索,成为全国首个实行县域间水质双向补偿的地级行政区。

  生态红利共享,不仅仅只是补偿资金。榕江县的国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让沿岸的侗寨民宿成为游客追捧的“生态驿站”,侗族刺绣、腌鱼等土特产品借助好生态的口碑走出大山,俏销世界……

  氵舞 阳河波光潋滟处,镇远古城游客如云;清水江浩瀚的库区里,鱼翔浅底翻银浪;都柳江澄澈的清流中,美丽的侗族姑娘在浣衣。

  三条分属长江、珠江水系的河流,如同三条碧绿的丝带缠绕在黔东南群山峻岭之间。当“河畅、水清、岸绿”成为常态,这份生态馈赠正在稻菽飘香、鸢飞鱼跃中,转化为苗乡侗寨实实在在的财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黔东南州用一湾湾碧水印证了这一理念,走出了一条水清岸绿、业兴民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增付 魏丽萍 曹杨军

  1. 上一篇:石榴花开黔东南 团结振兴谱新篇——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纵深推进
  2. 下一篇:黔东南州开展2025年 全民参保集中宣传月活动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