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叠翠,侗寨含韵,黔东南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正焕发蓬勃活力,明年将迎来建州70周年。自2019年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来,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的基因深植发展沃土,在“团结、发展、良法、文化、联动”的实践探索中,让石榴花开得愈发艳丽,绘就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如今,全州16个县(市)全域跻身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行列,126个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星罗棋布,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
文化共情,让团结之根扎进生活肌理。我州创新推行“民族节日共庆、民族体育共享、民族村寨共居”三大交融行动,让民族团结从“理念”变为各族群众可感可及的“日常”。台江“姊妹节”的银饰叮当到榕江“村超”的呐喊震天,从苗年侗年的长桌宴到“村BA”的篝火狂欢,各族群众在共庆共享中拉近距离,共享欢乐中越走越亲。州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从2019年的616个跃升至2727个,正是这份交融的生动注脚。
发展共赢,让团结之力驱动振兴引擎。让民族团结进步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各族群众在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坝芒乡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起2500余亩高山冷凉蔬菜基地,带动苗族、汉族等各族群众稳定务工,各族乡亲的腰包在携手耕耘中愈发鼓实。榕江“村超”与“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双双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共同推动全县旅游综合发展;雷山、榕江跻身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县”。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蓬勃兴起。“安居+乐业”“集中安置+乡愁命名”的创新模式,更让易地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家园,共享发展红利。
法治护航,让团结之治彰显民生温度。我州扎实落实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制定修订《自治条例》及20个单行条例,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工作法规体系。在凯里市旁海镇调解室,苗族调解员用苗歌传唱法理,将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黎平肇兴侗寨的“民族团结食堂”里,侗族寨老与各族群众围坐谈心,家长里短间消融隔阂。我州首创的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法庭,更将法治精神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常态化普法教育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多民族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
文脉传承,让团结之魂滋养精神家园。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我州对苗绣、侗锦、银饰等传统工艺实施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让民族文化在互鉴中绽放光彩。丹寨非遗小镇里,苗族绣娘带着20余名各族学徒飞针走线,老绣片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的文创产品,通过“村T”舞台走向全国;侗族大歌作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侗寨鼓楼唱进校园,从国内舞台唱响国际赛场。目前,全州拥有国家级非遗56项、省级258项,州级375项,总量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永远是一家》《侗歌声声唱给党》等文艺作品,更成为颂扬团结、礼赞时代的精神纽带,让文化认同深深扎根。
联动赋能,让团结之花绽放在更广阔天地。“村超”“村BA”等“村字号”IP不仅激活乡土活力,更成为国际传播的文化名片。黔湘桂环“三省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三省(区)“村歌”赛让“一眼望三省”的地理边界,变为“同心促发展”的合作前沿;与广东、新疆、内蒙古等兄弟省(区)的常态化交流,让民族团结的种子跨区域传播。截至目前,我州已斩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30个、个人32名,省级模范集体132个、个人160名,410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居全省首位,示范效应持续彰显。
六十九载风雨同舟,六十九年团结奋进。站在即将迎来建州70周年的历史节点,黔东南州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深耕民族团结沃土,激活发展内生动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苗岭侗寨常开长盛。(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