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拍拍手,双手永远不发抖;一二三拍拍肚,帮助消化有好处……” 清晨,岑巩县老年养护中心的活动室内,20多名老人随着护工的口令,神情专注地做着手指操。70岁的徐学军坐在其中,灵活地拍手、拍肚、拍肩,笑容舒展。

“来时站不稳,手指僵硬得像枯枝。来这里后,我又‘活’过来了!”两年前,一场脑梗中风让他半身瘫痪,卧床数月。由于儿子儿媳远在武汉工作,老伴离世后,他入住福利中心。通过专业照护,如今的他已能拄着拐杖独立行走。
徐学军的重生,是岑巩县破解养老困局的一个缩影。

面对老年人口超4万、占比近17%的挑战,传统政府包办活力不足,纯市场化难保普惠。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岑巩创新推出“公建民营”模式,通过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硬投入”、专业机构承接运营“软服务”,合力构建“居家为基础、机构为依托、社区为补充”的多级养老服务网络,让优质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2024年5月投入运营的岑巩县老年养护中心,正是这一模式的实践载体。在该中心,占地13300平方米的两栋现代化楼宇,集舒适居住、专业康复、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200余张床位配备齐全。目前入住老人134位,其中社会化养老人员36名,特困供养人员98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共56名,约60%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后遗症等慢性病。

“我们量身定制服务,充分让老人感受尊严和价值。”该中心院长邱雪介绍,该中心打造分级照护体系,20多名持证护工按3:1、6:1、10:1比例服务失能、半失能和自理老人,提供全天候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康复训练、心理慰藉等服务。同时,设计“动静结合”康复课程,清晨通过手指操、肩颈活动“唤醒”身体,刺激神经与关节;下午则安排“小球快跑”“数字游戏”等趣味项目,让老人在竞技乐趣中提升反应力与协调性。 除人工守护,每位老人还佩戴智能手表,房间安装生命体征监测红外系统,可实时求救、定位、监测,实现风险“秒级响应”,以智能科技筑起安全防线。

“公建民营”的暖意,更延伸至社区。中午时分,走进㵲水街道万福社区老年食堂,红烧肉炒洋芋、西红柿炒鸡蛋、清炒油麦菜香气四溢,81岁的张勇勋端着餐盘喜笑颜开:“荤素搭配还有汤,只要5块钱,满意得很!”
“政府支持让我们能兼顾营养与实惠。”食堂负责人姚启忠介绍,政府提供场地支持,节省的成本反哺老人,通过针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阶梯定价优惠。运营一年来,食堂已成为接待7000余人次的社区“幸福厨房”。

“ 通过政府与市场协同,‘公建民营’既保障了普惠性,也提升了专业效能。”县老龄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帆表示,通过专业人做专业事,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物质、精神双丰收。
如今,全县建成5个日间照料中心、5个社区养老服务点、2个社区老年助餐点、5个农村幸福院、103个村(社区)养老服务协会协同运作,惠及万余名老人。

从福利中心的个体康复,到社区食堂的普惠共享,岑巩县精准锚定失能半失能群体与社会化养老需求,联动社会力量赋能专业照护机构、社区老年食堂及日间照料中心等,推动优质服务全面覆盖特困老人与社会化养老人群,为幸福“夕阳红”托举起“安康乐园”。
在这里,养老从家庭“重负”蜕变为普惠共享的幸福桥梁,映照出改革发展成果的温情底色。(周燕 沈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