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黎平会议纪念馆正以红色文化为纽带,编织着一幅各民族同心共筑的团结画卷。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场馆,立足红色资源沃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展陈、宣讲、文旅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团结奋进的力量。
理论宣讲“双语通”,红色声音入民心。馆内组建的“双语宣讲团”,5名少数民族讲解员用侗语等民族语言,将《黎平会议新曙光》等7门特色课程讲得生动鲜活。2024年以来,累计发表民族理论文章、文艺作品30余篇次,278场侗语宣讲走进村寨,21次“红色文化进乡村”活动带着移动展板和故事册深入民族聚居区,1.72万各族群众在熟悉的乡音中聆听长征故事,让长征精神浸润心田。
展陈创新“活起来”,民族情谊看得见。通过优化展陈设计与数字技术,纪念馆生动再现红军三次征战黎平的史实,重点讲述长征时期军民鱼水情与党的民族工作故事。联合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推出的传统蜡染技艺展,让红色文化与民族特色交相辉映。2024年接待了30.26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占比超六成,930余场免费讲解让各族群众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凝聚情感。
文化赋能“接地气”,非遗传承聚合力。文博干部深入村寨,指导肇兴、黄岗等地建起非遗工坊,培育侗族大歌、蜡染等传承人20余名;助力瑶族特色节日品牌打造,推动竹编产业发展,7个红色村寨在红色资源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中激活内生动力。
遗址焕彩“促发展”,红色文旅兴侗乡。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纪念馆完成全县长征遗址遗迹调查与“红军征战黎平线路图”多媒体展示,指导佳所、八舟等村寨发展红色研学与文旅产业,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名片成为带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从乡音宣讲到展陈创新,从非遗传承到文旅融合,黎平会议纪念馆让红色基因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各族群众在触摸历史中坚定自信,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生动篇章。(张才林 姚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