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杜鹃花——记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黄俊琼
时间:2025-09-12 09:24:58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图片

  在黔东南州镇远县的群山中,每年春末都会漫山遍野绽放杜鹃花。当地人说,那是大山的心跳,是希望的颜色。在江古镇的山路上,有一位身影与这杜鹃花相伴了三十三年。她就是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教师黄俊琼。

初心:从山坳里的读书梦到讲台前的坚守

 

  上世纪70年代,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笼罩着许多女孩的童年。黄俊琼是幸运的,父母坚持“闺女也要读书”。当同龄女孩下地干活时,她走进了村里唯一的土坯教室。那时她便立下志愿:“要让所有农村孩子都有书读。”

  1992年夏,师范毕业的黄俊琼在分配志愿表上郑重写下“江古镇山背村小学”。“城里不缺我一个老师,但山里的孩子缺。”

图片

  初到山背村小学的景象令她难忘:土坯墙裂缝,窗户糊着塑料布,雨天教室里要摆七八个接水盆。全校六个年级只有五位老师,一周33节课连轴转。

  周末,她背着帆布包走村串户家访,包里装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宣传单。遇到固执的家长,她就蹲在田埂边陪干活边算账:“孩子读好书,将来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家长手里的镰刀慢慢停下:“黄老师,听你的。”

师心:用爱浇灌每朵“山间花”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黄俊琼常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扉页。在她眼里,乡村孩子就像山间的野花,只要有阳光雨露,就能绽放。

  1999年调入江古镇中心小学后,面对大多为留守儿童的寄宿生,她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炒菜,用保温桶带到学校分给孩子。月工资125元的她,既要贴补家用,还常为学生垫学费。开学时见家长只带男孩报名,她总要追问:“闺女呢?”听到“没钱”的答复,她便数出口袋里的钱:“先让孩子来,钱我垫着。”

图片

  学生慧兰总是缩在教室角落,家访后黄俊琼才知道女孩从没见过母亲,父亲常年在外,靠年迈的爷爷砍柴供学。从此,她每天给慧兰梳头,拿女儿的衣服改给她穿,晚上带她补课。当慧兰在作文中写下“黄老师就像妈妈”时,黄俊琼哭了很久。一年后,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在全州统考中拿了全班第一。

  ……

  三十三年里,黄俊琼帮助50个贫困学生走出大山,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回乡创业。“他们过得好,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书香:让阅读照亮大山的角落

 

  2023年5月,央视《焦点访谈》聚焦黄俊琼和孩子们,镜头里最动人的是孩子们捧书时眼里的光。这束光,是她用十三年时间和阅读一起点亮的。

  “乡村孩子缺的不是聪明,是眼界。”2010年,看着学生作文本上反复出现的“山路”“稻田”,黄俊琼意识到:没有课外书的滋养,孩子们的世界只能局限在大山里。

  她申报省级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面对质疑,她先从自家书柜搬来50本书,在班上设简易图书角。每天中午给孩子们读故事,看着他们从坐不住到听得入迷,眼中渐渐有光。

图片

  她倡导“亲子共读”,发动社会捐赠图书,开展“读课外书讲故事”“经典美文诵读”等竞赛,评选“阅读之星”“书香班级”,推行“晨诵—午读—暮省”模式。大山里回荡起琅琅书声。

  几年的坚持阅读,让孩子们变得阳光自信,写得作文有灵气,成绩提升。有个孩子在作文中写:“书就像翅膀,带着我的梦想飞出大山。”这句话成为黄俊琼十三年阅读推广的最好答案。

薪火:让乡村教育有更多光亮

  2016年,“黄俊琼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在江古镇中心小学挂牌。看着身边年轻教师渴望成长的眼神,她许下承诺:“要让乡村教师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她深知乡村教育振兴不能只靠一人,需要更多老师一起成长。她带头学习,打磨教学能力,借工作室平台组织集体备课、送教下乡、专家讲座等活动。几年来,累计开展活动40余次,覆盖学生5000 多人,培养105名县级、校级骨干教师。她将点点星光汇聚成一道光亮,让年轻教师不断成长、乡村孩子享受优质课堂,以此助推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动能。

  2025年教师节前夕,已读高三的慧兰和同学梅花来看她,手里捧着一束山里的杜鹃花。“老师,我们想考师范院校,回来教孩子。”黄俊琼看着两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三十三载扎根山乡,以萤火微光聚星河, 让每个孩子都能捧起书本、看见远方。正如黄俊琼常说的:“这一生,我愿用对乡村教育情怀的这束光去点亮乡村孩子的未来。这束光或许微弱,但能给乡村孩子期望和力量。”

  夕阳下,江古镇中心小学的国旗随风飘扬,站在操场边,看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黄俊琼脸上漾起笑容。她就这样,守着三尺讲台, 等待着来年的杜鹃花再次盛开……  

  1. 上一篇:中央宣传部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十二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