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穗县文笔街道灵山村,提起州自然资源局派驻三穗县文笔街道灵山村的第一书记刘琳琳,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从初到灵山村时的迷茫,她用两年的驻村时光,完成了从“外来干部”到“贴心亲人”的转变,这位放下花裙子的“女汉子”,用真情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点赞。今年6月,她被表彰为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灵山村,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工作,刘琳琳也曾无所适从。但她很快调整心态,放下花裙子,化身“女汉子”,和工作队员踏上挨家挨户的“走访”之路。
一个月的时间,刘琳琳和队员走遍了全村139户脱贫户、256户一般户。走访中,脱贫户杨胜龙家的遭遇,让她揪心不已。杨胜龙的妻子突发癌症,外出务工的儿子被迫回家照顾,一家4口的生活重担全压在55岁的杨胜龙身上。刘琳琳和工作队员第一时间启动识别程序,上门落实医疗救助、低保政策,解决了5.4万元资金,并为杨胜龙父子安排公益性岗……当调研组问杨胜龙对驻村工作队是否满意时,他说了句:“不是满意,是非常满意!”听到随行向导反馈的这句话,刘琳琳心中满是欣慰。
灵山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面临土地少、集体经济积累少、劳动力少的困境。刘琳琳和工作队、村“两委”深知,“有行动才能有出路,再艰难也要闯出一条路来,结合灵山实际,我们决定不仅要抓好就业,还要抓好产业。”
“看到留守妇女、残疾人有钩织手艺却无处就业,我们就创办‘小工坊’。经过培训,妇女们用毛线钩织的工艺品销路大好,今年借着《哪吒2》的热度,编织的玩偶更是成了‘爆款’。”刘琳琳告诉记者,之前好多宝妈们都不看好,现在主动到加入工坊“领活”了。如今“小工坊”已经帮助42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销售额达25万多元,人均月增收1200多元。
在灵山村,有一处废弃多年的灌溉水塘,每逢雨季便成为村民的“心头患”。“一到汛期,我们村干部就得轮流值守,生怕出意外。”灵山村副主任谭永莲回忆道。这个既不能发挥灌溉作用又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大难”,在刘琳琳的多方奔走下迎来了转机。她积极争取“娘家人”州自然资源局的支持,最终筹措资金将水塘改建成1300多平方米的仓储中心,每年稳定创收10万元租金,实现了从“治理痛点”到“发展亮点”的华丽转身。此外,村里的民宿、物业等产业也在稳步发展,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8.2万元。
驻村期间,刘琳琳深知建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她和村支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培养5名村级后备力量、4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1名党员,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同时,为了让党的政策更好地传递到群众中,他们创新宣传方式,注册村抖音号、视频号,用方言制作防返贫政策小视频;建起“文明加油站” 积分超市,开展“三八”妇女节活动、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会等活动,让搬迁群众的心紧紧聚在了一起。
回望两年驻村路,送轮椅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为小学生送书包文具、给困难群众送生活物资、修建健身场所……刘琳琳为村民办了30多件实事,与群众拉家常、听意见,共梳理出25条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制定12项任务清单。从解决健身器材、完善消防设施,到帮助妇女就业,她从一件件小事入手,用点点滴滴的付出,换来了乡亲们信任的目光和真诚的笑脸。
离别的日子刻满了民心的温度,“群众心里有杆秤,你为他们办了多少实事,解了多少难题,他们心里最清楚。我不过是做了驻村第一书记该做的事,却收获了村‘两委’、易地搬迁办公室同仁、工作队员和乡亲们最沉甸甸的认可。”在灵山村的七百多个日夜里,刘琳琳从机关干部到驻村能手,从花裙飘飘到工装加身,她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带领村民找到了一条乡村振兴的路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