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裙苗寨蝶变记:榕江县两汪乡空申村“两清两改两治理”绘就振兴新图景
时间:2025-07-03 15:33:39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在榕江县两汪乡,“超短裙苗族之乡”空申村正经历一场静美的蜕变。身着标志性五寸短裙的苗族同胞,以勤劳双手和集体智慧,在“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扮靓家园,蹚出了一条赋能、融合发展的振兴新路。


  曾几何时,村寨巷道垃圾散落、柴草乱堆。乡亲们手持竹扫帚,背着竹篾背篓,穿梭于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间,成为环境整治的亮丽风景线。众人同心协力,拆除废弃棚圈40余处,清理卫生死角60余处,清运垃圾150余吨。

  更令人称道的是,村民们巧妙运用世代传承的石砌技艺,将淤塞沟渠改造为民族风情的景观水道:鹅卵石铺就的排水沟蜿蜒流畅,两侧绣球花、山茶花竞相绽放,昔日荒地蜕变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改”出新生活: “以前上厕所跑远路,厨房烟熏火燎,现在又干净又方便!”村民王大姐的感叹道出了“两改”的惠民实效。全村完成卫生厕所改造50户、圈舍改造40户,人畜混居、污水横流的状况得到根治,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管”出新气象: 为培育新风尚,村里创新推行“超短裙积分制”,将庭院整洁、垃圾分类、公共区域维护等纳入积分管理。积分可在“寨老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村支书龙奎欣喜地告诉记者:“如今早起打扫、自觉分类已成习惯,村寨治理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美了,人气旺了。空申村紧抓机遇,依托独一无二的“超短裙苗族”文化和“村超”流量赋能,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经济:

  民宿焕新: 15栋传统吊脚楼经修缮改造,变身为特色民宿。苗族刺绣装点墙面,银饰工艺品点缀其间,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居所。

  文化体验: 每逢周末假日,芦笙广场上银饰闪烁、短裙翻飞,苗族姑娘为游客献上芦笙舞、古歌;游客还可亲手体验刺绣、银饰锻造,品尝地道酸汤鱼、腌鱼腊肉。

  农事乐趣: 开发高山茶叶采摘、稻田养鱼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深度感受苗乡农耕魅力。

  “融”出新收益: “村里变美了,我家民宿旺季月入8000多元!”村民杨大哥的喜悦溢于言表。据统计,“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开展以来,空申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从环境“脏乱差”的山寨,到农文旅融合的示范村,空申村的华丽转身,正是“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成效的生动缩影。如今,青山环抱间,吊脚楼错落有致,“超短裙”映衬着乡亲们幸福的笑脸。这个古老苗寨,正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底、产业为翼,在振兴路上步履铿锵。

  大家齐心协力,拆除废弃木棚、猪圈40余个,清理卫生死角60余处,清运垃圾150余吨。同时,村里巧妙利用苗族擅长石砌的技艺,将堵塞的沟渠改造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景观水道,用鹅卵石铺就排水沟,还在沟边种植上绣球花、山茶花,昔日的荒地变身成为游客打卡的新地标。”村民王大姐笑着这样说道。


  “以前上厕所要跑老远,厨房烟熏火燎,现在家里又干净又方便!”村民王大姐感慨道。自从空申村大力推进“两改”后,完成卫生厕所改造50余户、圈改40余户。改造后的水冲式厕所干净整洁,人畜混居和污水排放得到有效升级治理。

  “为改变村民生活习惯,村里创新推出“超短裙积分制”,将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通过保持庭院整洁、参与公共区域打扫等可获得积分,积分能在“寨老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如今,清晨打扫庭院、自觉分类垃圾,已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村寨治理成效更加明显”。村支书龙奎激动的告诉记者。

  环境美了,人气旺了。空申村依托独特的“超短裙苗族”文化和借住村超流量赋能,大力发展农文旅经济。对村内15栋传统吊脚楼进行修缮改造,打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宿。民宿内,苗族刺绣装饰墙面,银饰工艺品点缀房间,游客不仅能住得舒适,还能沉浸式体验苗族文化。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身着超短裙、佩戴银饰的苗族姑娘,会在芦笙广场为游客表演芦笙舞、苗族古歌;游客还能参与苗族刺绣、银饰锻造等非遗体验活动,品尝酸汤鱼、腌鱼腊肉等苗家美食。此外,村里还开发了高山茶叶采摘、稻田养鱼体验等农事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自从村里变美了,我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旺季一个月收入能有8000多元!”村民杨大哥高兴地说。据统计,自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以来,空申村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从脏乱差的小山村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村,空申村的蜕变,是“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成效的生动写照。如今的空申村,青山环抱,吊脚楼错落有致,超短裙苗族同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个古老的苗寨,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李松伟)

  1. 上一篇:以汛为令 以民为先——黎平县水口镇党员干部“战汛”显担当
  2. 下一篇:黎平县孟彦镇:四维发力筑牢防溺水“铜墙铁壁”
责任编辑:杨帆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