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孟彦镇:小小“院坝会”激活乡村振兴大能量
时间:2025-11-07 10:57:26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近年来,黎平县孟彦镇以“院坝会”为载体,打破传统工作模式,将小小的院坝转化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政策落地的“直通车”、村寨活力的“催化场”,构建政策传递、诉求响应、便民服务、治理协同的工作体系,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方言课堂+互动宣讲”让政策宣讲“活”起来。一是组建专业宣讲队伍。选拔20余名熟悉本地方言、了解群众需求的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组建“方言宣讲队”,提前梳理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医疗养老等领域政策要点,将200余条专业术语转化为“家乡话”,将“产业奖补政策”解读为“种养殖能拿补贴的具体办法”。二是创新互动宣讲形式。摒弃“单向灌输”,采用“提问-解答-案例”互动模式,每场院坝会设置“政策问答环节”,平均解答群众疑问10-20个。在宰西村院坝会中,通过“村民提问+干部举例”的方式,1小时内就让80%以上的参会群众掌握了医保缴费流程与报销标准。三是强化宣讲成效跟踪。建立“宣讲-反馈-巩固”机制,会后通过入户回访、电话询问等方式,跟踪政策知晓率,目前全镇群众对核心政策的知晓率提升至95%以上,政策落地效率大幅提高。

  “一线办公+闭环督办”让群众诉求“响”起来。一是精准收集诉求。每场院坝会安排1名记录员,采用“一事一登记”方式,详细记录群众提出的问题,分类建立“民生诉求台账”。截至目前,共收集基础设施完善、民生服务保障、产业发展等各类诉求100余件,其中“老大难”问题43件。二是分级分类办理。对能现场解决“路灯损坏”“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当场明确责任人与解决时限,平均办结时间不超过3天;对需多部门协调“产业道路修建”“水利设施维修”等问题,组织召开协调会,制定解决方案,承诺15个工作日内反馈进展,目前此类问题办结率达90%以上。三是严格跟踪督办。成立院坝会诉求督办专班,通过定期检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对未办结问题进行跟踪,对超时未办的责任人进行约谈,确保诉求办理不打折扣。今年以来,共督办超时问题12件,整改完成率100%。

  “主动上门+延伸服务”让便民服务“暖”起来。一是聚焦特殊群体需求。摸排全镇60岁以上老人1000余人、行动不便群众200余人,建立“特殊群体服务台账”,将医保缴纳、养老认证、电子社保卡激活等高频事项纳入上门服务清单。二是组建上门服务队伍。由党员干部、村组干部、志愿者组成11支“便民服务小分队”,每月结合院坝会开展2次上门服务,手把手指导老人操作智能手机,代办各类事项。截至目前,累计上门服务2000余人次,帮助1000余名老人完成养老认证,2000余人缴纳医保,实现特殊群体“零跑腿”。三是拓展服务内容。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政策咨询、矛盾调解、健康科普等延伸服务,联合镇卫生院开展“健康服务进农家”活动,在院坝会现场为群众量血压、测血糖,普及健康知识,累计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

  “群策群力+成果转化”让乡村治理“强”起来。一是明确协商议题。围绕村寨发展重点、群众关注焦点,确定“村寨环境卫生整治”“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村规民约修订”等协商议题。今年以来,共确定协商议题20余个,其中16个已转化为具体工作方案。二是拓宽参与渠道。采用“群众提议+干部梳理+集体协商”模式,鼓励群众主动发声,贡献“金点子”。在罗溪村院坝会中,群众提出“发展生态养殖产业”的建议,经镇村干部与群众共同调研、制定方案,目前发展鹅养殖6000余羽,带动40余户群众增收,户均年增收4000元。三是强化成果转化。建立群众建议台账,对合理可行的建议,明确责任主体、推进时限,定期向群众公示进展。截至目前,群众提出的100余条建议中,89条已落地实施,转化率达89%,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朱佳恒)

  1. 上一篇:端窝点、救野鸟!黎平花坡林场野生动物保护见成效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