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农历七月十四),靖州县大堡子镇办起秋季“村晚”和“四十八寨”岩湾赶歌场,锦屏县三江镇揣着自家非遗家底,拿歌声当“入场券”赴这场跨县之约,要在民歌里把民族文化传承与融合的新曲儿唱响。
三江镇本就是苗侗民歌的“根儿”之一,歌声里满是活态的文化——老人唱着祖辈传下的古歌,青年编得出顺口新调,连孩童都能跟着哼几段民歌。三江镇亮江村、乌坡村等5个参赛代表队的歌者早把“乡村振兴”“绿水青山”的新词编进侗歌旋律,这次赴约,正是以“歌”为纽带,让歌声架起跨县域、连民族的桥,把融合的调子先搭起来。
整场活动由拦门酒、“四十八寨”赶歌场舞台表演、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等10余个活动流程组成,现场最见融合味的,要数10人围堂的“对歌”环节:三江镇的歌者和靖州、天柱的老乡即兴开嗓,苗语唱迁徙故事、侗语编丰收喜悦、汉语颂民族团结,不同语言在旋律里掺着、不同口音在歌声里和着。就算是第一次听的新手,跟着老歌手也能跟上节奏,10元参与补贴像份“文化鼓励红包”,让大伙都敢唱、想唱、爱唱。一旁的“侃堂子”更添热乎气,歌者们唱到兴头就互相打趣,歌声里的玩笑、掌声里的默契,把“邻县”变成了“邻家”,民族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对三江镇的非遗传承人来说,这场“歌约”更是融合传艺的好机会:侗族歌师能从靖州歌者那儿学独特转音,编现代苗歌的青年能从天柱老乡的调子中找传统灵感。散场时,三江镇的年轻歌者还和靖州同伴约好,要把苗歌的高亢唱腔与侗歌的婉转和声结合,试着创作出首“跨民族合唱曲”。这种“以歌传艺”的方式,比光讲理论生动得多,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唱出了民族融合的新声,让传承与融合在歌声里一起往前走。(王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