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嫁女儿,收了6.8万元彩礼,转头就当随嫁给了女儿,当小家庭的启动建设资金。”
“去年儿子结婚,房族礼每家只收12元,一场酒席下来总共收了1200多元。”
翻开锦屏县大同乡兴合章山村村民杨荣泰家的两本礼簿,工整的字迹记录着近年的家庭喜事。其中频频出现的“12元”字样,正是村里悄然兴起的新风尚的生动注脚。在不少地方,操办酒席常被视为“增收”途径,然而在兴合章山村,如今办酒席却大多是“亏本”的——这份“亏”,反而让村民们如释重负,倍感轻松。
曾几何时,兴合章山村也面临着不少乡村共同的困扰:操办酒席成了沉重的“甜蜜负担”。婚丧嫁娶、乔迁升学要办酒,甚至家畜添丁、店铺开张也要摆上几桌。礼金数额节节攀升,铺张浪费屡见不鲜,一些村民碍于情面“打肿脸充胖子”,一场酒席下来往往掏空积蓄,甚至背上债务。原本承载祝福与团聚之情的酒席,渐渐异化为邻里间的“人情枷锁”,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更滋生了攀比之风,影响了乡村文明建设。
面对这一难题,兴合章山村“两委”坚持“群众参与、民主协商”的治理理念,不搞简单化的“一刀切”,从破解“酒席难题”入手,探索乡村文明治理新路径。村“两委”将移风易俗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彩礼设了上限6.8万元,礼金数额划了红线(房族礼红喜12元、白喜20元),宴席规模定了范围,清晰的边界,让村民们心里有了底。
“今年以来,村里只随了两次礼,都是老人过世,每次20元。”作为寨老的村民欧开森十分支持村里“规范操办酒席、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他坦言,有了明确规定后,随礼次数明显减少,省下的钱,刚好能更多地用在支持子女教育上。
新风尚要扎根,关键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兴合章山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巧妙编织“线上+线下”宣传网:大喇叭响起来、宣传栏立起来,让《锦屏县婚丧移风易俗倡议书》家喻户晓;双语志愿服务队走村串寨,用“乡音+普通话”在院坝会上把政策讲成“贴心话”。更妙的是,他们将新理念唱出来——创作文明新风歌曲,借力“四月八”民族歌会舞台,民歌对唱、合唱齐上阵,好声音传遍四方。村规民约与寨老、妇女、民歌协会等深度联动,形成合力。
树新风有奖,破陈规要劝。在兴合章山村践行新规办酒的家庭收获“文明积分”;违规者则由寨老协会出面谈心引导,倡导村民互相监督、自我约束。寨老协会规劝旧习,妇女协会倡导“节俭持家”,民歌协会则把新风编进山歌里传唱。村里的“积分超市”让文明分值变成实惠物品,悄然推动村民从“要我守规矩”向“我要争积分”转变,为文明新风注入了源头活水。
“倡导文明新风工作以来,村里变化显著。”兴合章山村党支部书记欧开盛深有感触。如今,村民自觉遵守“只办婚丧嫁娶等必要酒席”的规定,彩礼、礼金均严格控制在约定范围内,大家的经济负担切实减轻。“礼金虽降了,邻里间反倒更团结和睦了。”
如今的兴合章山村,酒席少了攀比、多了真情。村民卸下了沉重的“人情包袱”,邻里关系愈发融洽,乡村风气日益清朗。礼簿中那醒目的“12元、20元”与“6.8万元”,见证的正是从“人情枷锁”向“真情相守”的文明跃升,一条乡风文明治理的新路径正越走越宽。(王宏模 黄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