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这片绿
时间:2025-08-05 09:25:33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高山耸立,青松入云。锦屏县国有林场处处散发着树木的清香,4000多亩的马尾松林、14000余亩的杉木林、600多亩的乡土珍稀树种,它们好似一个个卫士一样伫立在一座座山上。

  8月1日一大早,护林员王红平和几个姐妹像往常一样行走在护林的小道上,看着一棵棵小树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茁壮成长,她们的眼睛里满是欢喜。

  王红平和她的姐妹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宝藏”。

  “我们县现有国有林场面积2.18万亩,30名在编在岗护林人员。”锦屏县国有林场副场长龙跃介绍说。

  作为该县国有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今年54岁的王红平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

  “我从黔东南森工技校毕业后就在锦屏县国有林场工作,如今已在护林员的岗位上工作了36个年头。”回想起当初的选择,王红平眼中透着坚定。

  36年来,每一步都踏实地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棵树都承载着她的心血与汗水。

  王红平的母亲退休前也是县里面的护林员。王红平小时候就经常跟着母亲去林场巡林护林,从那时起就在她心里种下了护林爱林的种子。

  点滴经历终于汇成一条爱的长河,让她对森林的感情愈发深厚。

  护林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时,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护林的路上王红平被蜜蜂蜇过,被蛇咬过,但这些并没有让她退缩。

  如今,王红平不仅是一名护林员,更是年轻一代的引路人。她常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加入的同事,希望他们能接过这份责任,继续守护这片绿色家园。“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护这里。”这是她最真挚的承诺,也是她一生的追求。

  在护林的路上,王红平并不孤独,和她同一年参加护林的姐妹有龙艳、张俊云、易秀君。她们四人多年来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护林工作中的种种挑战。龙艳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树木的细微异常,张俊云擅长处理与周边村民的关系以防止人为破坏,易秀君则对森林防火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应对方法。她们相互配合,宛如紧密契合、丝丝入扣的齿轮,为林场的绿色发展贡献着力量。

  30多年来,女子护林队在日常巡护、森林防火、制止盗伐、普法宣传、资源调查、病虫防治、保护生态等方面尽职尽责。她们舍小家、顾大家,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绿色林海奉献着。正如她们所说:“以场为家,以林为业,用林业人的执着和热情,一辈一辈传承下去,共同守护家乡的青山绿水。”

  作为林业大县,锦屏自古就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该县大部分农民以伐木为生,粗放的林业发展方式,未带给锦屏长期经济效益,反而坐吃山空。

  痛定思痛,锦屏县决心走“保护生态促经济,发展经济惠生态”的生态、经济共赢之路。一方面,依靠国家实施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工程,促进林业休养生息,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另一方面,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让不少曾经转作他行的林农又吃上了“林业饭”。

  此外,该县推行的林权抵押贷款,将沉睡的山林由“死资源”变成“活资本”。

  如今,锦屏县的森林面积达175.35万亩,森林覆盖率72.20%;林分蓄积量1369.28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1379.02万立方米,成为全国重要杉木生产基地。

  锦屏县国有林场通过国储林改培后的林间空地,为草珊瑚撑起天然“遮阳伞”。“栽苗加上整地工钱,一天能挣130元。”村民李德芝告诉记者,她身后的200亩示范基地,是锦屏县2025年重点推进的林下经济项目,已初具雏形。

  锦屏县国有林场技术负责人吴前说,该项目已提供就业1300余人次,兑现劳务费19.2万元。

  国有林场紧紧围绕林下经济产业,因地制宜在精细改造后林下栽植草珊瑚,推动“长中短结合、林上林下互动”的产业模式发展,着力构建林下“绿色银行”体系。

  截至目前,锦屏县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7.12万亩,涵盖淫羊藿、白及、黄精、草珊瑚等多种名贵中药材,产值8009万元;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森林面积65.56万亩,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11.1亿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了群众的“幸福靠山”。

  如今,锦屏县国有林场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红外相机传回的影像。无人机巡护、卫星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科技手段让盗伐和火灾无所遁形。

  锦屏县国有林场守护绿水青山的事迹只是全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东南州为了让每一片森林都有“专属守护者”,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网格化管护,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建立了覆盖全州的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尽职履责,共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生态资源保护新格局。

  如今,行走在黔东南大地,远山如浪,绿海无垠。这里的故事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保护生态不是放弃发展,而是换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当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共生,绿水青山终将馈赠以丰饶与希望。(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杨军 冯哲 周重新)

  1. 上一篇:黔东南州运会开幕在即 黄平全民共迎盛会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