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黔东南,田野间涌动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一串串饱满的青椒、一片片翠绿的姜田、一颗颗泛红的番茄,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彰显着特色产业的蓬勃动能。
走进岑巩县客楼镇丰坝村,200余亩(1亩=0.0667公顷)辣椒田满目青翠,饱满油亮的青椒挂满枝头,村农们正忙着采摘青椒送到村委会的固定收购点。来自重庆的收购商田江已是第六年来这里收购,他对丰坝青椒赞不绝口,指着地上成堆的优质青椒说:“7月8日开秤当天就收了近1万公斤,预计接下来每天稳定收购量在2500公斤左右,一直收到乡亲们采完为止。”
村民龙世炳今年种了3亩辣椒,享受到600元政府补贴,如今每三四天就能采摘一茬。“今天采摘了200多公斤,越摘长得越旺!”种植大户舒杰更是干劲十足,20多亩青椒预计亩产超3000公斤,“村里免费给技术指导,还帮着找销路,按每公斤1.6元算,收益稳了!”村支部副书记陈光海带头种了10亩青椒,他坦言:“党员带头干,群众才敢闯。现在60多户抱团发展,200亩辣椒预计总产30万公斤,产值48万元,大家腰包鼓起来,比啥都甜。”
在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生姜种植正处于管护关键期,村民们忙着除草、施肥、培土,田间一派忙碌。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芳介绍,村里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40多亩生姜预计亩产两三千公斤,预计总产值50万元。更重要的是,生姜种植从耕种到采收需8000个工时,为村民和周边群众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我们老人家在这儿干活,一天能挣100块,家里农活也不耽误。”村民杨胜英笑着说。
与此同时,三穗县武笔街道的木界、青洞番茄种植基地同样生机盎然,藤蔓上的青果渐次泛红,种植户们穿梭其间察看长势。“以前种地零散,收成没保障。现在好了,跟着街道的规划,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采用地膜覆盖、搭架栽培这些新技术,还有水肥一体化设施,种起地来轻松多了,产量和品质都上去了!”种植大户张大哥一边忙着修剪枝叶,一边笑着说。
今年以来,武笔街道通过“政策引导+土地流转+合作社带动”,整合零散土地建成标准化番茄示范园,实现“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街道还联合农业专家开“田间课堂”,推广绿色防控、智慧监测等技术,160余户农户告别“靠天收”。如今,番茄亩均增产8%,优质果率超85%,带动500余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入0.8万元,“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的格局逐步形成。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从党员带头试种到合作社抱团发展,从技术护航提质到产销衔接畅通,特色农业正以强劲姿态扎根沃土,悄然勾勒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未来,随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这片乡村沃土上,必将结出更多“丰收硕果”,绘就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图景。(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王书燕 吴鹏程 通讯员 朱胜攀 吴才金 吴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