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全国性行业媒体青年编辑记者走进黔东南
时间:2025-11-28 09:09:26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11月26日至27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30余家中央和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50余名青年编辑记者走进黔东南州,循着非遗的脉络、产业的足迹,深入凯里市、麻江县等地,用镜头定格匠心,用文字记录发展。


  11月26日下午,采访团首站抵达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作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黔东南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绣里淘非遗市集正通过文旅融合、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让这些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采访中,凯里苗侗风情园运营中心负责人通过行进式讲解,向记者们展现了黔东南非遗从“养在深闺”到“走向市场”的转变。


  “这里是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注脚,市集不仅聚集了苗族文化,让非遗得到活态传承,更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许多绣娘在此聚集,将传统技艺拓展为多样产品,既丰富了市民生活,也为经济发展增光添彩。”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常晋感慨道。


  11月27日上午,采访团一行乘车前往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近年来,黔东南通过社区活化、文创开发等实践,探索出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在初色东方公司,公司负责人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方式,让蜡染技艺跟上现代产业节奏。记者们通过现场观摩,与企业人员深入探讨科技赋能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之道。

  离开文创产业园,采访团来到位于麻江县的贵州玉梦食品集团酸汤生产基地。刚抵达厂区,酸汤的独特香气便扑面而来,记者们品尝了该公司生产的酸汤粉、杨梅汁等产品,对酸汤产业的发展充满好奇。

  贵州玉梦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酸”系原料种植、“酸汤”研发加工、“酸食”产品销售和饮食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储量最多的酸汤发酵和生产加工基地。产品不仅覆盖31个省份,更出口至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

  在工厂车间、外围长廊和产品展示区,公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企业经营状况、酸汤生产流程以及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的情况,也就产业规划、科技研发等问题回应记者提问,展现了黔东南酸汤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蓝图。

  “这里是人文经济学的生动注脚,市集不仅聚集了苗族文化,让非遗得到活态传承,更成为当地居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许多绣娘在此聚集,将传统技艺拓展为多样产品,既丰富了市民生活,也为经济发展增光添彩。”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常晋感慨道。


  “酸汤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展现了食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人民邮电报社)记者张鸣表示,将聚焦食品行业数字化转型,讲述黔东南乃至贵州企业的变革故事。
  “非遗活态传承与酸汤文化的火爆,都是贵州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这些生动实践,也为我们媒体记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我将从消费流通这个方面展现黔东南的发展活力与独特魅力。”国际商报社记者李顾珵说。(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吴鹏程
  1. 上一篇:黔东南: 文体旅融合激发新活力 特色工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