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绕侗寨,产业兴旺映笑颜。近年来,黎平县孟彦镇以“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为目标,从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培育、乡风文明建设三个维度,奏响和美乡村建设“三部曲”,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治环境,绘就“宜居侗寨”新图景
“以前道路两旁杂草很多,雨天出门裤脚全是泥;现在出门走水泥路,房前屋后都有小花园,日子住着舒心!”站在岑湖村村委会门前,村民邰佐云指着整洁的村道感慨。作为“省级文明村”,岑湖村的蜕变始于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
“我们不搞‘干部干、群众看’,而是通过‘党员带头+村民投工投劳’,一起清垃圾、修沟渠、种绿植。”岑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秉韩介绍,村里不仅硬化沿河步道4.2公里、修建垃圾收集点6个、改造卫生厕所236户,更通过“村民监督”培养卫生习惯,如今村民出门都会攥着垃圾袋,直到找到垃圾箱才丢弃,“环境变美了,大家的爱护意识也跟着提上来了。”
清晨的岑湖村,薄雾散尽后,青瓦木楼错落于青山间,茶园稻香萦绕村落,蝴蝶在田间飞舞,“出门不沾尘、炊事不见烟、户户有净厕”的宜居图景,成为孟彦镇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
兴产业,激活“富民强村”新动能
“今年在茶园务工能挣2万多,家里还种植6亩稻谷,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芒岭村村民李显奎的账本,藏着村里产业发展的“富民密码”。
近年来,芒岭村巧打“生态牌”,培育750亩龙井茶基地,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运作,将160亩茶园出租,年租金3.5万元,吸纳5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村里发展的“铜禾米”种植供不应求,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带动20余户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户均年增收5000元。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产业起来了,已有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发展。”芒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承勇说。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发展茶叶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让“小茶叶”成为联农带农的“黄金叶”。
淳乡风,涵养“文明侗寨”新风尚
暮色中的八柳村,戏台前热闹非凡。20余名村民组成的广场舞队踏着节奏起舞,一旁的孩童围着观看,阵阵笑声驱散了一天的疲惫。“以前农闲时大家只能‘摆龙门阵’,现在每天都有广场舞,逢年过节还有活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石含霞笑着说。
热闹的背后,是八柳村“三治融合”的治理实践。村里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实施“红榜”激励和“黑榜”约束双向管理,今年以来评选红榜家庭14户,引导村民向先进看齐;依托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解决邻里纠纷11起,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创新推出“合约食堂”,明确红白喜事“酒席不超40桌、菜品不超10道”,食材溯源、菜品留样等细节均有规范,全村酒席费用平均降低30%,“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人心齐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和美乡村!”八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定朝说。
从环境整治的“面子”到产业振兴的“里子”,从物质富裕的“口袋”到精神充实的“脑袋”。孟彦镇正以岑湖、芒岭、八柳三个村为样板,推动环境、产业、乡风建设在全镇延伸,让和美乡村的“三部曲”在更多侗寨唱响。(朱佳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