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议事:基层治理的暖心纽带与活力源泉
时间:2025-11-19 10:27:00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鼓楼的长凳坐得暖,群众的心里更热乎。”在从江县的村寨间,一座座鼓楼正以议事为纽带,将民意诉求、发展谋划与政策宣讲拧成基层治理的“合力绳”。从消防池抢修的民生急事,到产业发展的长远蓝图,再到理论宣讲的思想共鸣,鼓楼议事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治理根系深扎民心土壤。

民意直达:消防池边的 “紧急响应”

  “别鸠寨头的消防池漏得装不住水了,这要是着了火可咋办?”加勉乡别鸠村的鼓楼里,村民焦急的话音刚落,驻村工作队的笔记本上已记下关键信息。作为民意“听诊器”的鼓楼议事会,总能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次日天刚亮,村“两委”与驻村队员就踏着晨露赶到现场勘查,发现这座守护村寨安全的消防池因年久失修,池体已大面积渗漏,周边土地都浸得松软。“群众的安危等不得!”村干部们当即对接建材商、联系施工队,连周末都泡在工地上协调进度。当清水重新灌满消防池时,村民们围着池沿打转的模样,成了最生动的民心答卷:“现在水满了,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住着踏实!”

  这场“诉求即响应、急事不隔夜”的抢修行动,正是鼓楼议事“民意直通车”功能的鲜活注脚——在这里,火塘边的家常话就是最真实的民生清单,长凳上的即时回应架起了干群连心的桥梁。

共识凝聚:产业蓝图里的 “民心密码”

  在八洛村往里寨鼓楼内炉火烧得正旺,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围坐一堂,一场关于“先修路还是先种果”的讨论正热烈展开。


  “为啥产业路不先修?果子熟了咋运出去?”有村民率先发问。驻村干部没有急于定论,而是铺开规划图算细账:“先种杨梅再修路,等产业成了规模,上级配套的硬化路能节省三成运输成本,果子还能卖上价!”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中,“先有产业、后有产业路”的思路从争议变成共识。

  议事会的暖意还延伸到服务“最后一米”: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老人用微信缴医保、查社保,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政策红利便落进了群众心里。如今,100亩杨梅种植基地已在规划中落地,零散农户纷纷主动报名参与,原本纸上的发展蓝图,在鼓楼议事的催化下变成了带着烟火气的集体约定。

思想共鸣:政策宣讲中的 “家常味道”

  宰门村的鼓楼里,“理论宣传二人讲”正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解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贯洞镇副镇长王勇先讲“三农”工作、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镇党委委员吴达明再结合村寨变化摆实例,把抽象理论变成了“过日子的道理”。


  这种“民族语言翻译法条、身边案例演绎政策”的方式,让理论走出了书本。村里老人听得频频点头:“以前觉得政策离得远,现在坐在鼓楼里一听,才知道全是为咱好!”正如从江县依托鼓楼开展法治宣讲的实践所示,用家常话唠政策、用身边事讲道理,才能让思想共识真正入脑入心。

鼓楼之下的 “治理温度”

  从消防池的清水到杨梅林的新绿,从医保缴费的指尖暖到理论宣讲的心头热,黔东南的鼓楼始终灯火通明。在这里,议事不再是简单的开会,而是民意的“接收器”、共识的“孵化器”、政策的“翻译站”。它用倾听接住民意,用协商凝聚民心,用服务传递温度,在一针一线的缝合中,织就了一张覆盖民生、连接民心的“幸福网”,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最持久的暖心力量。(吴乐沾)

  1. 上一篇:情系边海防 暖入军属心——从江县2025年开展边海防官兵家庭冬季慰问活动
责任编辑:杨帆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